成语《三顾茅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三顾茅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词源: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词由: 东汉末年,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的卧龙岗上(今湖北襄阳西山)。公元207年, 经徐庶推荐给汉左将军刘备。刘备求贤心切, 三次亲自登门拜访, 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历史上把这件事叫“三顾茅庐”。

词义: 刘备三次到茅屋去请诸葛亮。顾, 拜访。茅庐: 草屋。后比喻为真诚地一再对别人邀请、求教。

书证: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 再谁承望三顾茅庐。”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 “隔些日子, 再要把这些人物请回到纸上, 要比三顾茅庐还困难。”唐弢《桥》:“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庐, 感恩知己, 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