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梅花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临江仙探梅》咏梅花诗鉴赏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这是一首咏梅词。为双调小令,分上、下两片。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言明主人公已近年老,加上精力不济,已无心惜花了。词人并非不喜爱花,只是其抗金主张得不到采纳之不可名状的苦闷,才有些心灰意冷了。次句笔锋一转,“爱梅犹绕江村”。尽管惆怅无绪,然爱梅之心尚存,还要绕着江村去找寻。这里表明主人公此时或许不愿看到别的花,但是那傲雪凌霜的梅花却是令人神往的。所以,主人公一扫倦怠,宁愿拼着“老”而又“懒”的身心去探寻梅花。一个“绕”字,就把主人公对梅的热切向往和执着的追求之态表露无遗。为了找到自己偏爱的梅花,不惜绕道费时,不畏小路崎岖,其情感人,其景动人。这也可以理解为词人那种图大业而不倦地追求,探索精神的写照。在这里,作者不仅将梅花和他花相对,以显其别具品格;而且一反一正,先说一意,接着随即一转,点出了其真正意图所在,以期引起关注。并以此两句统领全词。

“一枝先破玉溪春”,是说在山村外的玉溪河边,终于寻到了主人公所渴慕的梅花。虽然只有一枝开放,却已经给玉溪带来了春意。在这残冬的季节里,无疑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里词人所刻意表现的是独有“一枝”意蕴深长。“一枝”虽得益于唐代诗人张渭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但较之张句笔力更为简劲。而且着一“破”字,则意境皆出。“破”字用得形象、传神,奇巧、醒目,给整首词带来了动感,应为全词的词眼。它表明梅花不畏严寒,在霜雪的威逼面前,它顽强地破苞而放,独显风情,向自然界报告着春天的讯息。虽仅有一枝,但不久就会有千枝万枝,各式各样的花朵展现出春天的美景,但词人并没有照此下笔,而是把眼光面对梅花本身,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这笑春的梅花,不象其他花那样媚人,却似雪花一般洁白纯真。词人没有形象的描绘,更无浓脂重彩的涂抹,而是直抒胸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只是梅的冰雪之姿,梅的傲霜斗雪的本性;而无丝毫一般花朵的柔媚之貌,艳丽之态。只两句,便勾勒出了梅之神韵,梅之魂灵。至此,梅的精神境界全出。

词人在过片以“剩向空山餐秀色”开始,笔锋一转,另起一意。把视野扩展开去,更向远处的青山尽情欣赏秀美的景色。“剩”为尽意。此句并非题外之笔,而是以秀色可餐的美景给梅作衬,并从中“为渠著句清新”。“渠”在这里指梅花。词人深为梅花所动,一心要寻求最为清新美妙的句子来表现它、赞美它,从而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其中了。

第三句宕开一笔,写梅的前后左右,“竹根流水带溪云”。竹林下的潺潺流水带走了水上的浮云,呈现出一派烟水迷漓的景致。用一个“带”字,给人以流动、和谐之感,且有想象的余地,很有些风韵。这句看似闲笔,实则还有承上转下的作用。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该回转去了。可是,“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面对如此佳景胜境,怎不令人陶醉?主人公沉醉于如此美妙之境,竟留连忘返,忘记了时间和回归,转眼已到黄昏,只好抱着残醉缓步而返。“归路月黄昏”句,显然受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句的启发。“月黄昏”指月色在黄昏时的朦胧景致。月亮出来了,天已近黄昏,空中浮动着梅花的香气。月色朦胧,加之已醉眼恍忽,梅香也似若有若无,因而,对归途之景物,自然不再记省。主人公因探梅而醉,又由醉而归。人与梅,人之心与梅之神相通,物我莫辨,合而为一。此乃“浑不记”的含义之所在。无疑,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在此中得到了升华。读者也已领悟于心。全词以此句作结。起句以出村寻梅开始,最后以踏月而返结束,首尾意脉相合,结句和起句互应,连贯而不自流,完整而不失意蕴,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笔力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