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梨花

陆游《梨花》咏梨花诗赏析

《梨花·梨花》咏梨花诗鉴赏

陆游

纷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这是一首吟咏白色梨花的绝句,乍一看来似乎很好理解,意义也很浅近,但如仔细品味,再参之以作者的思想与经历,就会感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容量相当深厚,具有很浓郁的感情色彩。

首句写梨花自身的高雅素洁。“粉淡香清”由两个主谓结构的词组并开列而成。“粉淡”指色彩,形容白梨花的白粉色十分淡雅,“香清”指味觉,形容其馨香的气息很清幽,并不浓烈。仅用四个字便把白梨花色彩与味觉的特征表现出来,然后用“自一家”总收,表示自己对白梨花能够独标风韵、不与凡俗同伍之精神气质的高度赞扬。下句则与桃花李花相比较突现其美。“年华”原指时光,这里引申为大好春光之意。“未容桃李占年华”就是说梨花以她独具风韵的姿容远远地超过了桃李花的美艳程度。不能容许桃李花来占领这美好的春天,言外之意不就是梨花要巧夺天工、独占韶光吗?

后面两句宕开,不再继续从正面描绘梨花的形象,而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权。”每当看到白梨花的时候,诗人就常常思念当年清明时节奔波于南郑路上的情景。那时,他曾带着酒兴看到了一树洁白如雪的梨花。“杈”是树的枝权,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指一棵树。那么,诗人这两句诗所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情感呢? 他一生履历复杂,足迹所至之处甚多,为什么偏偏要思念“南郑清明”时路上所遇的白梨花呢?如不破解这个问题,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便无法窥测,诗的内容也难以说清。

陆游生活在南宋初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金兵不断南侵威胁南宋政权。抗击敌国侵略、收复已经沦陷的中原便成为当时国人尤其是爱国志士的强烈愿望。陆游的一生始终密切关注国事,积极主张抗战,但真正使他意气风发、满怀胜利信心地奔走于抗敌前线的机会并不多,他生活的最高潮便是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的那段战斗生涯。

当时,陆游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此时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是位有丰富经验的干练之才,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担任前敌最高指挥官的职务。陆游的具体职务是前敌最高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兼执法官,工作繁忙而又重要。

乾道八年春天,王炎率领大军从益昌(今四川广元县)进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距前线更近。陆游于三月到达这里。到任所后,他积极工作,不断地四出巡视前线,曾亲自与敌兵遭遇过。以南郑为中心,除东面以外,周围三百里以内的重要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他奔忙劳碌,满怀豪情,自以为恢复中原的理想指日可待,而且当时的形势也确实对南宋军队有利。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矛盾与斗争,几个月后,王炎被调回,虞允文接替四川宣抚使,前线大军也开始不战自退。陆游的满腔爱国热情马上凉了下来,在回汉中的路上他写诗道:“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表现了他心灰意冷的沮丧情绪。

当我们了解陆游的这段经历后,再来读这两句诗,立刻会感受到诗人的一颗爱国之心在跳动着。他到达南郑是在三月,清明时正是他雄心勃勃地在前线布署指挥军队作战的日子。可能是在这戎马倥偬的岁月中,他发现了一株开满白花的梨树,那洁白的花朵给他以信心希望和美感享受,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因此,白梨花便成了引起他回忆南郑生活的契机和象征物。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看到此花时,他就想起南郑时的战斗情景,引起他壮志未酬的悲哀。然而,直到诗人逝世,南宋再也无力收复中原,那棵南郑路上的白梨花树始终未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直忍受着亡国之恨。如此看来,“常思南郑清明路”一句诗就饱含着诗人无限丰富复杂的情感,其中有对往年战斗生活的美好回忆;有壮志未酬的凄怆与感慨;有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深深叹息;也有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怜悯。具有很强烈的抒情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陆游的这首咏花小诗中也贯穿着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情思,今天读来,依然有很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