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梨花

曾觌《蓦山溪暮秋赏梨花》咏梨花诗赏析

《梨花·蓦山溪暮秋赏梨花》咏梨花诗鉴赏

曾觌

凋红减翠,正是清秋杪。深院袅香风,看梨花、一枝开早。珑璁映面,依约认娇颦,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清明池馆,芳信年年好。更向五侯家,把江梅、风光占了。休教寂寞,辜负向人心,檀板响,宝杯倾,潘鬓从他老。

梨花一般是不会在秋天尤其是暮秋时节开放的,“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可是词人在南国暮秋红衰翠减、西风落叶之时却看到了芬芳吐艳的梨花,实在太奇妙了,于是词人便作词赋之。

词一开头写的是萧飒冷落的暮秋之景:“凋红减翠,正是清秋杪。”前一句描写暮秋特有的凄凉景象。后一句则直书其时。“杪”即树木的末梢,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此处就是指暮秋。唐人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楼》一诗中就有“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的句子,其中“秋杪”即指暮秋。霜露一降,草木凋零,不仅万花纷谢,落红满地,而且无边落木也已萧萧而下了。在这“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之时,是极易令人伤感的。照常词人总该发一通悲秋的感叹了。可是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却是另一番境界,“深院袅香风,看梨花、一枝开早。”在西风严霜的世界里,此地居然有一角春天:深深的庭院香风袅袅,沁人心脾,一枝梨花芬芳吐艳,多么清新,多么奇绝! 给人带来多少欢乐。暮秋时节,万木萧疏、花败蒂零给人带来的落漠惆怅一下消失了! 此时再看周围的天地,便觉得无限春意,似乎那美好的春天早早地回来了:“珑璁映面,依约认娇颦,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珑璁”也作璁珑,明洁之意。苏轼就有“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的诗句(《和人<壶中几华>诗韵》)。“依约”即隐约。“天淡淡,月溶溶”是从北宋词人晏殊《寓意》诗中化来。本诗中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两句,这就是曾觌这两句词的渊源。上片这最后五句,状物写景极富诗情画意。首一句描绘梨花洁白之色,次句描绘梨花的娇态,三、四句描绘梨花所处的美好环境。后一句是词人的感受,写梨花之色,“珑璁”就已见其洁白,又加“映面”,这就表明梨花不仅洁白如雪,而且还有照人的光彩了。否则何以映人之面?须知:词人是在夜里月下观赏梨花的,在略显迷茫的月夜里,别的颜色的花是不显眼的,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之一有这样的句子:“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意思是在夜里那洁白的李花醒目,在白天,那艳红的桃花耀眼,梨花因为色白它在夜里看起来与李花相同,所以“映面”二字颇有讲究,点明了光和色的关系。只有梨花这类白色的花卉才会在月夜的朦胧中显示它的明丽,在这特有的环境中表现出它的特有美。词人再细看那梨花的姿态就更觉得妩媚动人了。其态若何?词人用了“娇颦”二字来表现,把它比喻为病心捧腹、皱眉娇嗔的美女西施。“依约识娇颦”意思是隐隐约约地认出它就象那因病心而颦眉的西施,愈加显得美丽了。所以“娇颦”两字把梨花写得活脱如生人,简直呼之欲出。尔后词人又把目光移向天空:风轻云淡,天色微蓝,再看明月,月光如水。花是这样美,天是这么好,月是这样明,多么象那美丽的春宵啊! 四周是盎然的春意,哪还有暮秋的迹象呢?

词的下片,词人又深入了一步,开头几句把季节推到了春天:“清明池馆,芳信年年好。”“芳信”即春天的信息。晏几道《玉楼春》之八中有“梅花未足凭芳信,铉语岂堪传素恨”的词中,里边“芳信”即用此意。 词人想到,到了清明时节,在南国是梨花开放的最好时节,年年此时它遍地盛开,池馆中的春色更胜过这暮秋时节,更不这样局限于一家一院。它会向外发展:“更向五侯家,把江梅、风光占了。”“五侯”是用典。《后汉书 ·单超传》载:汉桓帝封单超为新丰侯、徐璜为武原侯、具瑗东为武阳侯、左琯为上蔡侯唐衡为汝阳侯。他们因为诛灭梁冀及其亲党有功。 “五人同日封侯,故后世谓之五侯。”此处“五侯”借指高门贵第,“江梅”,指近水先发之梅。词人的意思是:到了清明时节,梨花不仅在这一隅开放,而且要占领高贵门第,对江梅也要取而代之,以至于把整个大好春光都占领下来。

词的最后几句表现的是词人自己赏花听歌、饮酒行乐的情趣:“休教寂寞,辜负向人心,檀板响,宝杯倾,潘鬓从他老。”“檀板”是用檀木制成的绰板,亦称“拍板”,演奏音乐时打拍子用,欧阳修《答通判吕太博》:“舞踏落晖留醉客,歌迟檀板换新声。”即是其例。“潘鬓”,中年而鬓发初白的意思。晋代潘岳在《秋兴赋序》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白发)。”在赋中又写道:“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后来“潘鬓”便为人到中年、鬓发初白的代词,梨花本来是春天的花卉,为人们点缀春色。可是现在它竟然在暮秋衰飒之时献给人们一片芳心,在秋风中怒放,实在太可爱,太可贵了。因此词人便想到决不能让它寂寞,更不能辜负了它的一片芳心。那么,词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呢?第一,听歌赏舞,只听得檀板声声,歌喉婉转。第二,痛饮美酒,“何妨拚,一饮千觞”(《满庭芳 ·赏牡丹》),那管它鬓发已白,银丝似雪,随它去吧!得行乐处且行乐。词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回答梨花的一片芳心,一缕柔情。

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在艺术手法上却有可取之处:第一,状物细腻、传神,如用“珑璁映面”状月夜下梨花之色,细致入微,十分精妙。用“娇颦”二字写梨花之态,更意趣盎然。第二,词中景物描写具有画境。如“天淡淡,月溶溶”,简直象一幅淡雅的风景画,令人神往,这样优美的艺术境界不是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