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梨花

吴融《追咏棠梨花十韵》咏梨花诗赏析

《梨花·追咏棠梨花十韵》咏梨花诗鉴赏

吴融



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

更应无软弱,别自有妍华。

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

移须归紫府,驻合饵丹砂。

密映弹琴宅,深藏卖酒家。

夜宜红蜡照,春称锦筵遮。

连庙魂栖望,飘江字绕巴。

未饶酥点薄,兼妒雪飞斜。

旧赏三年断,新期万里赊。

长安如能得,谁定牡丹夸。



唐昭宗龙纪元年,吴融进士及第之后,曾经随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后来,因受他人牵累而丢官,便辗转流落到荆南,依附荆南节度使成纳。接着,被召进京、先后担任左补阙,礼部郎中和中书舍人等官职。这首诗当写于诗人回京之后。在此期间,他官运不错,万事如意,因此,回忆起三年前在蜀中观赏棠梨之花的景况和感受,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五言排律共二十句,每两句为一韵,故题为“十韵”。

开头两句以烘托用法极力赞颂棠梨花为蜀中百花之魁。川蜀一带乃天府之国,地宝物华,胜景俊赏,名扬天下。在这诸多胜景之中,诗人认为棠梨花应当独占鳌头,名列榜首。自古以来,人们都以海棠为蜀中名花,吴融却力排众议,针锋相对地提出“棠梨第一花”的观点,就显得这首诗起笔苍劲有力,不同凡响,能挽起全篇之势。以下七韵就是围绕这一中心,追咏诗人在蜀中观赏棠梨花的美好回忆。

诗人先从棠梨树写起。所谓棠梨,其实就是一种野生山梨。也许正是由于野生,才造就了它高大坚强的躯干和枝条,才孕育出与众不同的花朵。“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从全诗内容看,诗人看到的是一大片棠梨花。早春二月,千树竞开,从远处望去,不正好如云霞、似迷雾么?可是,棠梨花色纯白,以雾设喻尚可,用霞作比就有些失真。因而,诗人在这两句诗前,冠以“不贵”、“难降”等表示否定的词语。这就准确地描绘出棠梨花色洁白如雪的颜色美,形似雾霞的形态美,同时也赞美了棠梨花纯洁朴质的本性,真乃一石击三鸟而又无瑕可指。

接着,诗人运用了广泛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来倾吐自己观赏棠梨之花时内心里进发出来的离奇古怪甚至荒唐可笑的种种感受和遐思,表达他对棠梨花的爱。

燕召公是春秋时期一位英明国君。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放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诗经·召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就是这首诗中的句子。看来,召公过世之后,人们把棠梨当作一种神树,任何人不得冒犯。“移须归紫府,驻合饵丹砂。”诗人说,如果有人想把它移走,就应当把它送回到天府仙宫;如果继续让它永驻人间,那就应当食以丹砂,使之万古长青,永放妍华。这个典故的活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棠梨花的仰慕,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为官廉洁、万民乐业的太平盛世的怀念。

司马长卿和卓文君的风流韵事,历来咸为人们传颂。司马长卿从长安来到蜀中,在文君宅中听琴,在临邛当垆卖酒。司马长卿还写过一篇《上林赋》,赋中有“下棠梨,息宜春”的句子,棠梨和宜春都是汉武帝所建宫名。司马夫妇和棠梨花之间也只有这两点蛛丝马迹的联系,而诗人却敢于出此奇兵,信手拈来,化用于斯,目的在于极力渲染棠梨之花的吸人魅力:当棠梨花开之日,仕女骚人又会在此云集,在那繁花掩映的密林深处,卓文君也许会在那里弹琴,夫妇二人也许会再度设垆卖酒?这就给棠梨花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和魅力。

当夜幕笼罩大地之后,诗人仍然游兴未尽。“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诗人大概想起了《古诗十九首》中这两句名言,很想点起红蜡,用那红色的烛光,把棠梨树林内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春阳暴暖,阳光璀灿,那烈日能否晒蔫了棠梨花?还是架上一床锦席吧,用它遮住炎热,让棠梨之花在锦席下休憩。这种种念头,天真、幼稚,并且难以付诸实施,但却把诗人不惜任何力气不惜任何手段爱花护花的痴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们读了,只觉其情真而忘乎其幼稚可笑。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死之后,人们在他的故居香炉坪修造一座祠庙,时时奠祭这位伟大诗人。“连庙魂栖望”,作者伫立棠林之外,遥望那连绵不断的林荫深处,隐隐约约望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那大约就是屈子庙吧?他是否仍然在那里翘首瞩望楚国,低声呼唤着“魂兮归来”? (见《招魂》)“漂江字绕巴。”江面上漂浮着什么?是败叶?是落花?还是屈子的不朽文?它们在江流漩涡中盘绕、回环,也许是巴望着再度回到棠梨花下?这些想法未免有些荒唐离奇,不着边际,但文字之间确实充溢着诗人对棠梨之花的执着的爱,谁能去指责他的荒谬绝伦?

当诗人步入花间,漫步树下的时候,看到那点点白花,洁泽润腻,恰如少妇之酥胸玉臂,未始不惹人爱怜;那片片落花随风飘落,如飞雪扑面,那景象更是令人嫉妒艳羡。诗人就是这样“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文心雕龙》),忽而人间,忽而仙境,忽而远视,忽而近看,忽而山下,忽而江面,方转千回,极力染缀,把棠梨之花描摹得灵气妙绝,形色兼具,赫然如在眼前。

最后四句,诗人才把脱缰的思绪从回忆中拖回三年后的现实中来。“旧赏”是指当年在蜀中所见所闻,从结构上说,这两个字是对中间七韵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诗人离开那里已逾三年,有关那里的音讯也早已断绝,因此,他期待着有机会再回到远隔万里的蜀中,再去观赏棠梨之花竞相怒放、装点巴山蜀水的奇观。诗人还进一步设想,把棠梨移种到京都长安,让棠梨之花开遍京洛内外,让京城诸民一睹棠梨之花芳姿妙容,那么号称国色天香的牡丹就会相形见绌,黯然失宠,不会有人再去夸赞它了。诗的结尾两句巧妙地照应首句,进一步指出棠梨花确实无愧为川蜀第一花的美名佳号。

在晚唐诗人中,吴融师承了温(庭筠)李(商隐)靡丽诗风,但由于他身处乱世,经历坎坷,因此诗句又大多显得凄清冷峻,幽僻深沉。独有这首诗却写得雄浑闲逸,迭宕多姿。诗人尽力驰骋想象,写物绘情,把当年观赏棠梨之花时的美好回忆酣畅痛快地倾吐殆尽,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的立意奇巧,别开生面。清人冒春荣说:“诗如马,意如善驭者,折旋操纵,先后徐疾,随意所之,无所不可。”这首诗的内容浩瀚芜杂,古往今来,天府人间,凡与棠梨之花有所瓜葛,能为我所用的,诗人都巧为运用,点腐成新。有的以虚为实,有的以假乱真,有的如象外之色,空中之音,水中之味,都云集于诗人笔下,去创造美好的意境,去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