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梨花

王十朋《点绛唇雪香梨》咏梨花诗赏析

《梨花·点绛唇雪香梨》咏梨花诗鉴赏

王十朋

春色融融,乐风吹散花千树。雪香飘处,寒食江村暮。左掖看花,多少词人赋。花无语。一枝春雨。惟有香山句。

梨花之色白香清是人们特别欣赏的,大诗人陆游在他的《梨花》一诗中就写道:“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今陕西南郑县)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诗的头两句即从梨花的色白香清着笔,赞美它不让桃李、自成一家的风韵,后两句是触景感怀,而“醉袖迎风”一句,亦花亦人,精妙传神。王十朋这首歌咏梨花之词着重描写梨花的清香和它那惹人怜惜的娇柔之态,很有特色。

“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词一开头便交待了梨花开放的季节,并进而描绘了花落时的景象。第一句写的是时节,也即梨花芬芳的季节特点。“融融”两个字十分形象地描画出仲春时节的气候特征:天气和暖,春光融融,空气中充满泥土的气息、花的芳香,给人的感觉是温和舒适的。所以“融融”两个字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人们在那时节共有的感受。也就是在这样的时节,在春雨的滋润下,梨花不让桃李,含笑而开。但词人在这里并没有去描写梨花如何芬芳,而是直接写它的的飘落:“东风吹散花千树。”阵阵东风吹过,那千树万树梨花如同漫天纷纷扬扬的瑞雪飘飘摇摇从枝头上散落下来,地上到处都是那洁白的花片。紧接着,词人便描绘出一幅十分淡雅又十分清幽的图景:“雪香飘处,寒食江村暮。”这个图景是很有意味的。时节正值寒食,即农历清明前一二日,又是日暮之时,夕阳下山,天色暗淡,此时的江边小村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暮色之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千树万树梨花飘洒下无数洁白的花片,这不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么? 在绘景的同时,词人又特别点出梨花之香,并称之为“雪香”,词人用雪来形容梨花之香,主要用意是在表明它的香气清纯洁净,不怪不杂,清而又新。同时在“雪香”二字之后词人又加了“飘”字,这就更奇妙了:试想,那千树万树梨花是多大的数目,又有多少花片,它们在东风吹来之时从树上飘落下来,纷纷扬扬,四处洒落,那花片飞到哪,便把芳香带到哪,千树梨花,万片花瓣飘洒在这小小的江村,小小的村落“无处不飞花”,无处不清香。因此词人用“飘”字正好表现了这种意味,使这本来就令人神往的画境增加了更深的意蕴,实在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描绘了另一种境界:“左掖看花,多少词人赋。”画面与上片不同,写的是梨花开时人们赏花的境况。同时地点也不同了。“左掖”是指京城正门的左边小门处。《宋书·天文志》:“魏文帝黄初三年九月甲辰。客星见太微左掖门内。”其中“左掖”之意就是如此。词人首先点明了人们观赏梨花的地点,接着便描绘赏花的情形;没用更多的铺排宣染,只用了一句:“多少词人赋”。虽然没有具体写人们怎样欣赏、怎样留连,也没有写梨花如何笑对游人,摇香呈媚。但仅仅一句感叹便足够了。它从侧面表明人们已经被梨花那优雅的姿态、清醇的香气吸引住了:你看那些文人墨客有多少人由梨花姿色和清香触发了灵感,纷纷吟诗填词来歌咏它,赞美它。所以,这还用得着去描绘人们是怎样如痴如醉,还用得着描写是如何的香、如何的美么? 这就是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可见,下片这开头两句词是很巧妙的,这是词人的匠心所致。

词的最后三句又生新意:“花无语,一枝春雨。惟有香山句。”第一句描写梨花的静态美,意思上又紧承前两句词。前两句词人含吐不露,只从侧面把梨花之香美暗示给人们。这回词人又慢慢把画面拉开:朵朵梨花含娇带媚,虽姿态盈盈,清香缕缕,但却静如处子,默默无语。第二句又是一幅画面,比前一幅更美。“一枝春雨”即“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缩写。这句词借作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句子。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描写身居蓬莱仙宫中玉容挂泪的杨贵妃时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过它却有一种特殊的美,梨花那雪白的花朵再挂上晶莹透明的水珠,花枝低垂,静立不动,那种显得寂寞又似含愁带怨的姿态别有一番风韵,与那雪肤花貌哀怨垂泪的杨贵妃确有相似之处。所以词人在这里拈出白居易这句诗,让人们把雨中的梨花与雪肤花貌、娇美无比的杨贵妃联系起来欣赏,实在巧妙,这会使人更深地体味到梨花之美。第三句即全词的结尾重在赞美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香山,故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由此称他为白香山或简称“香山”。词人说“惟有香山句”含意是比较深的。一是说明白居易用梨花来形容杨贵妃太生动、太恰当了,无人可及。同时,把梨花同绝代佳人杨贵妃相比,也正好说明梨花之美是不寻常的。所以白居易的诗句实际上是把梨花的地位抬高了,无疑是对梨花最好的赞誉。因此,只有白居易之诗能极尽梨花之美,这是词人赞美白居易的主要原因。

这首词在艺术上突出特点是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词境水乳交融。如“一枝春雨”便是如此。另外,本词在写景上也独具匠心,如“雪香飘处,寒食江村暮”两句,写景如画,意境优美,读之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