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7.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刘希大学一毕业就进入现在的公司就职。早就听说职场如战场,人际关系不好处,所以刘希时刻提醒自己:虚心学习,低调做人。

为了尽快与同事“打成一片”,搞好人际关系,刘希对于同事提出的请求几乎没有拒绝过,有时还主动为别人分担工作。刘希的付出也确实见了些成效,“刘希帮我把文件发了”、“刘希帮我把饭定了”……一时间刘希成了办公室里最忙碌的人。

然而刘希没想到的是,她无意间的一次拒绝,竟然让她的努力功亏一溃。原来,大上个周日轮到一位同事值班,这个同事正好那天要相亲,就想让刘希代班。不巧刘希那天也有事,就拒绝了她。本以为此事就此作罢,哪想到在后来的工作中,这个同事明显开始冷落她、孤立她,甚至背后议论她,说她“领导的要求就有求必应,同事的请求就摇头拒绝”。

刘希很委屈,也很气愤:“我帮她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本来是想处好同事关系,现在反而弄得不愉快了。”

每天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是谁?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同事。他们和你在办公室面对面、肩并肩,同劳动、同吃喝、同娱乐。办公室里的距离如何把握,不是简单的事。

许多人不知道,职场中历来有欺负新人的习惯。每每新人一进来,许多杂事琐事成了他们无法逃避的工作。如果这时新人不懂得适当拒绝的话,就可能要吃点苦头的。

上面的例子提醒我们:职场新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在接到老员工们交待的烦琐工作时,应该分清主次,在做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量力而行。否则,不但别人交待的事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也耽误了,得不偿失。

当然,和同事搞好关系是应该的,但这要看你和同事之间的“好关系”是靠什么来维持了。他们对你的“好感”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只是因为你是一个很好“使唤”的同事,能够为他们减轻很多负担,甚至成了他们犯错时的“牺牲品”,那么,这样的“好关系”不值得庆幸。尤其是作为初涉职场的新人,要记住,和同事相处,我们不能做“狼”,但也别做一只“羔羊”。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少发表个人意见,对别人有求必应,从不说“不”;他们没跟同事红过脸,更不会与人争吵;他们不得罪周围的任何一个人,看上去跟谁都亲近……我们把这群人称为“老好人”。职场中不乏这样的“老好人”,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关系,他们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却未必如己所愿。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商学院MBA职业发展规划主任蒂莫西·巴特勒已经帮助数以千计的MBA学生做出职业选择。最近,巴特勒博士推出了中文图书《别和成功擦肩而过:职场精明人的12种缺陷》,其中谈到:“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冲突,当老好人”,成为阻碍职场人士成功的巨大障碍。这些人,友善微笑是永远的面部表情,唯唯诺诺是永远的应对方针,息事宁人是永远的行为标准,安分守己是永远的做事原则,老实本分是永远的性格特征,有求必应是永远的处事方式,埋头苦干是永远的形象代言。

职场中,我们要学会发表不同意见。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坦率而真诚的建议的。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会将“和为贵”作为大前提,但是适当的辩论和反驳,在事实上并不会破坏谁与谁之间的关系,因为你们只是在某件事上存在分歧,而并不是人和人有矛盾。

我们不要过于逞强,能帮别人的就帮,如果确实超过自己的负荷,千万别逞能,一肩挑。让所有人知道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就够了。

你还要敢于表露野心。如果你真的对某个职位期望已久的话,就不妨大胆地对老板提出来,这是一种对工作热情而积极的态度,不用为此感到羞愧。同事对你有微词,大部分是因为你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而老板需要的也正是你这样敢想、敢说、敢做,积极向上的员工。

有的人把圆滑作为处世之道,当然,适当的圆滑能给自己的职场开绿灯,博得人气,但是尽量别给同事两面三刀的“老好人”印象。有些时候,一些老好人为了不得罪人,只好同时周转在几个人之间,而且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他都表现得要与该方共进退。然而,一旦发生矛盾,这个老好人就只能“两面三刀”,为自己谋退路了。但是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成为任何一方都讨厌的人:同事不会喜欢,老板也不会买账。

过来人的点拨

做好人,也要有个度。要是成了老好人、滥好人,没有棱角,反而对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