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美国的二战神剧

《狂怒》(Fury)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片,主人公是一位坦克车长,指挥一辆无法开动的坦克,孤军奋战,神勇无比,杀得德国党卫军抱头鼠窜、尸横遍野。这部影片似曾相识,很像我们的抗日神剧。

《狂怒》胡编乱造,很不严肃,坦克英雄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德国党卫军的王牌坦克手米歇尔·魏特曼(Michael Whitemann)。

《狂怒》电影海报

魏特曼指挥自己的那辆坦克,共击毁苏军和盟军的138辆坦克、132门反坦克炮,被其消灭的半履带车辆和轻装甲车辆更是不计其数。魏特曼曾经率领四辆虎式坦克和一辆Ⅳ号坦号扼守要冲,阻挡了英军的一个装甲旅。魏特曼由于其为祖国战斗时的杰出表现而获得带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好莱坞就是善于移花接木,把别人的故事说成是自己的故事。

魏特曼的战车为虎式坦克,二战期间所向披靡。虎式坦克重57吨,坦克正面的装甲厚100毫米,1000米之外,美军的谢尔曼坦克的火炮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而虎式坦克的大炮的口径为88毫米,威力巨大,无坚不摧。基本上一辆虎式坦克就可以对阵三辆谢尔曼坦克。《狂怒》一片中也确实是三辆谢尔曼坦克与一辆虎式坦克对决,美军险胜,但两辆谢尔曼坦克被虎式坦克摧毁。实战中遇到虎式坦克,美军坦克手大多是“喉头发紧”,闻风丧胆。美军坦克部队编制通常是三辆坦克一个排,美军许多部队都要求,行进之中,排长所在那辆坦克应在最后,遇到虎式坦克伏击,第三辆坦克的存活机会更大。

虎式坦克的马达要好,才能驱动如此庞大的坦克,钢材好自不必说。相比之下,美军的设备极差,前线士兵抱怨甚多:坦克不行、汤姆冲锋枪不灵、哑弹太多、作战服因为反光而容易暴露目标,就连帐篷的铁杆都容易折断。美国作战部不断收到此类报怨。二战期间,美军主要是靠空中优势获胜。

真正敢于与虎式坦克搏杀的是苏军的T–34坦克,靠数量和速度取胜。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中,是4000辆苏军坦克对阵3000辆德军坦克。迄今为止,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坦克会战。T–34坦克群起而攻之,靠近战取胜。但即便如此,苏军也是歼敌八百,自损一千。

影片《狂怒》中,美军将德国党卫军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但现实中正好相反。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是前党卫军军官,在美国人的庇护和支持之下,瓦尔德海姆居然当上了联合国秘书长,而且当其真实身份暴露之后,有关方面进行调查,居然找不到他的相关档案——显然是有人做了手脚。而瓦尔德海姆后来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是,他是党卫军作战部队的军官。但瓦尔德海姆曾经随部队开赴巴尔干半岛,残酷镇压当地的游击队。从情节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有悬念、有故事,还有教育意义。很遗憾,好莱坞不愿意拍这样的影片,不愿意揭美国的短。

《狂怒》涉及了美军在德国的两个军纪问题:强奸和杀俘。但经过好莱坞导演的加工,枪杀俘虏情有可原,美军士兵还成了白马王子,给德国妇女带来了真正的爱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愉悦。

《狂怒》一片中,美军士兵骁勇善战,虽然也有贪生的念头,但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便能克服恐惧,成为大无畏的英雄战士。实际情况是,美军贪生怕死的问题非常严重。在名著《第二十条军规》(Catch–22)一书中,作者约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借主人公之口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胜利”,而他自己绝无成为其中一员的愿望。

《狂怒》是一部娱乐片,也是一部宗教宣传片,背景音乐也有教堂音乐的意思。五位坦克手中有两位是虔诚的基督徒,饭前要祈祷,作战空隙抓紧时间阅读《圣经》。《狂怒》的导演本人就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当过美国海军,在潜水艇上服役过。他所创作的第一个剧本《U–571》就是一艘美军潜水艇在二战期间作战的故事。

《狂怒》一片德国人看了不知会有何感想,应当不会很爽。该片导演和他的拍摄团队们也还是比较善解人意的,尽管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德国,但拍摄地点是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