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工笔画》赏析

工笔画

【点睛之笔】

工笔画又名“细笔”,即以精谨细腻的表现方式描绘景物的中国画,指画法工细的画风,描画形象精微入细,一丝不苟,一般均上色。此种画法多用于人物、花鸟,也相当于山水画中的大青绿。

【经典解读】

中国工笔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的帛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的作品能尽显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他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若仔细观赏,可分辨画中为中午之牡丹,因为画面中的猫眼可见“竖线”,猫眼在中午时分才会有这样的生理表现。又如五代画家黄筌作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老鹰误视为真物而袭之。《圣朝名画评》有过记载:“广政中昶(chǎng)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

工笔画能取得如此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归因于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材料的改进。因工笔画须作在经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绢料制作的改善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wò),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工笔画在经历了唐宋的辉煌与繁荣之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走入了千年的沉寂。虽代有人才,多以匠人而论。20世纪以来,工笔画开始复苏,其真正迅速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