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周敦颐在《爱莲说》里也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里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在美好的事物或者东西面前,甚至是兰心蕙质、优秀的人面前,这样达观而又坦然的心境,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讽刺、回避心理,是截然不同的,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仔细看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既能够容忍距离的存在,又能承认并且肯定距离之间存在的美感,同时对这之间的美感,又能心怀欣赏之意。由此引申地来看,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借鉴它所表示的“距离产生美”的意义,并且把它作为一个交友的原则,学会与朋友保持距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这样的观点:有的女子与所有的小人是最难办的,你对他们太偏袒、爱护、亲近了,他们就恃宠而骄,让你无所适从,动辄得咎;而当你稍微疏远他们一些,他们又怨恨你。所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对此,南怀瑾先生却认为,其实,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而免于“小人”罪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圣贤这一句话,实际上包括了生活中大多数平凡男女,它指出了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距离问题——“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

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距离产生美。不近不远,不远不近,才能无怨,避免“不逊”。

有的时候,在朋友面前,特别是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面前,要做到保持一定的距离,是难以实现的。如若双方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并且认可这样的“美感”,则是可行的。可是,如果只是一方的忽然疏离,则可能会产生误会,甚至衍生许多埋怨和矛盾。这也正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际交往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距离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著名演员韩影已经70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理来说,这时候,她应该和家人在一起安享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她却和老伴儿做了一件让人很费解的事情——分居。

乍一看,大家可能会以为这二老在学年轻人,闹矛盾要离婚呢。事实并非如此。二老选择分居是为了在生活上拉开一定的距离,保持美感。

对此,韩影对记者说:“我这边没事,就上他那去。”而每次韩影去看老伴儿时,总是给老伴儿带些他爱吃的东西,比如老玉米、卤豆腐等。这时候,老伴儿总是乐呵呵地对人说:“我老伴儿来看我了。”与朝夕相处的幸福相比,这是别样的幸福。

他们都一直认为,彼此好好照顾自己,有空了,想念了,就去看看对方。这样的生活,能让彼此都过得更有期盼和激情,也更能保持对彼此的好感。

他们二老这样经营婚姻、生活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生活中,特别是人际交往中,用这样的方式经营情谊,也是适用的。

与再好的朋友,都能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更多的空间,以便维持相互之间对彼此存有的吸引力和美感。

这就好比是看一朵花,有的花儿,远看,美得动人;近看,可能会觉得再平凡不过。人和人之间,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存在着一个“距离问题”。太近,可能会生“不逊”,而太远,则可能会“生怨”。

所以,与朋友相处,要体会如水的幸福,就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达到“近而不逊,远而无怨”的状态。

相信大家都见过刺猬。当刺猬感觉自己遇到危险,蜷缩成一团的时候,我们远远看着,可能会觉得,它很可爱。可是,当你走近它,伸手触摸它的时候,你就会被扎疼、扎伤。

玫瑰也是大家颇为熟悉的花。有些人喜欢清雅的花,但是更多人依然钟情于玫瑰的浓烈和鲜艳。远远望着,它是浓郁的一朵,像极了内心燃烧着的爱意;可是伸手抚摸它的时候,却很容易被刺伤。

以上种种,无不表明,距离产生美。那么,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坚持保持一定的距离吧,不用太远,以免过于疏离,甚至疏远、陌生;也不用太近,以免彼此受伤;不远不近,却也始终不离不弃。看不看得见,我都想着你;听不听得到,我都关心着你。让友谊中的每一份温暖和感动,都来自距离中的一点一滴。能如此,南怀瑾先生建议的“不逊”和“无怨”也便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