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拒迎佛骨

韩愈拒迎佛骨



八月的长江水流很急,波澜壮阔。此刻江面上飘着一艘小船,正在浪里穿梭。水路并不平稳,所以船也显得有点颠簸。但船舱里有个眉清目秀的少年,仍然拿着一本《诗经》,正摇头晃脑地读着。

他的身边有位年轻人,长得和他很像,见他这样全神贯注的模样,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这个少年就是韩愈。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亲博学多才,很有点名气,可惜在他三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

而后,韩愈就由哥哥和嫂子抚养。他的哥哥叫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曾经在长安当官,但不幸被人陷害,降职到韶关一带做刺史。韩愈也跟着哥哥和嫂子,从长安迁移到韶关。

这一路迁移,整整一千五百千米,从长安到韶关,经潼关、洛阳、长沙等大小城市,从陆路到水路,还要过长江,足足要走四个月。

韩会和妻子领着韩愈晓行夜宿。当时韩愈才十岁,就已经显露了聪明的天性。读起书来过目不忘,看到景色就缠着哥哥讲典故。韩会见弟弟如此有求知欲望,也很高兴。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韩愈能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

这一天,又改了水路,上了船。这比陆地赶路要轻松一些,总算能歇口气。于是韩愈又开始发问了:“哥哥,今天要说什么故事呢?”韩会摸着弟弟的头,微笑着说:“你想听什么?”

“昨天说的那个左丘明的故事就很好听。”韩愈想着哥哥给他讲的故事,那个叫左丘明的人非常厉害,双眼失明了还能写《左传》。

韩会看着弟弟的眼睛,他给弟弟说的都是些励志的故事,比如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他希望这些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能感染韩愈。于是他端正地坐着,又开始讲述新的故事:“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清亮的声音回荡在江面上,在韩愈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

到了韶关之后,韩会安定下来,准备给韩愈找个好的老师,教他读书。这时,不幸降临了,他染上了重病,很快就濒临死亡。临死前,他让韩愈专心念书,期待能有光宗耀祖的那一天。

嫂子郑夫人带着瘦小的韩愈回到了故乡河南。经受了失去哥哥的打击后,韩愈成熟了很多。他知道哥哥希望他能读书,考状元,于是刻苦自学。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以书佐饭。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有一天,嫂子对韩愈说:“现在自学已经不能让你更进一步了。你还是去洛阳读书吧,那里有更好的老师。”她拿出仅有的一些钱塞给韩愈,“韩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看着那些散碎的银子,韩愈深深地拜倒在地上。

在洛阳求学时,韩愈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他起得早,睡得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洛阳的冬天很冷,他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水继续吟诵揣摩。他就这样一心扑在了学习上。

十九岁时,韩愈离开洛阳,来到京城长安。当时文坛流行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许多文人写文章,都喜欢堆砌辞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而韩愈觉得文章应说明道理,形式应为内容服务,语言要表达思想。从此,他立志恢复散文,改革骈体文。

韩愈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写的就是这种朴素的散文。但考官并不喜欢,所以他落榜了。但他并不沮丧,第二次参加考试时,仍然坚持自己的写法。

这次主考官仔细看了文章后,不由拍案叫绝道:“好文章,虽然不是骈文,但文章的内容扎实。险些错过一个人才。”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

从此以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从事古文写作。无论是给皇帝上书,给亲友写信,还是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两汉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写。

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当时是唐宪宗当皇帝,他到晚年的时候,迷信起佛法来了。

那时候,在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听说后,非常高兴,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去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这根佛骨到了长安后,先是进了皇宫接受供奉。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

看着皇帝如此虔诚地对待佛骨,王公大臣们也跟着凑热闹。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跑去捐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一时间,整个长安城乌烟瘴气,到处都在说着佛骨,甚至有人为了看佛骨而倾家荡产。

看到这种情形,韩愈觉得非常忧心。他不信佛,更别说瞻仰佛骨了。他看不惯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几次看到同僚跑去寺院捐香油钱都很不满。有一天,下了朝,几位官员说笑着要去寺院看佛骨。有个人说:“退之兄,你似乎对这件事情并不热心啊。”韩愈严肃地说:“所谓佛骨,根本就是骗人的东西。为了迎接它,劳民伤财不说,还哄骗了这么多人去信仰它。历史上,信佛的王朝都没有好结果的。”

听到韩愈这番话,他的同僚吓了一跳,连忙劝他说:“这个话可不能随便乱说,小心皇上生气。”但韩愈已经下了决心,要劝谏皇帝这种行为。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韩愈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在这篇名为《论佛骨表》的奏章里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还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看完奏章后,非常愤怒。他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把奏章扔到裴度面前:“你看这个韩愈,简直是胆大包天,竟敢诽谤朝廷,我要处死他。”裴度捡起奏章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大胆的话,不由心里暗暗骂道:韩愈啊韩愈,这事大家都知道不对,干吗就你一个人非要来当出头鸟呢。

他连忙劝唐宪宗说:“韩愈也是为民着想,害怕佛骨之举劳民伤财。他说的话虽然狂妄,但出发点还是好的,请皇上广开言路,不要责罚他。”可唐宪宗仍然非常愤怒,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王朝不会有好结果,信佛的皇帝都短命,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说着,唐宪宗就要发布命令,杀了韩愈。最后在裴度的劝说下,他勉强收回指令,只让人把韩愈抓了起来。

上完奏章之后,韩愈知道会引起朝廷上下的震荡。他回到家,就开始整理自己的各种东西,比如书和文章。家人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担心,问道:“发生了什么事?”韩愈笑答:“我只是做了件想做的事情,虽然后果会很严重。”

正说话间,裴度急匆匆赶了过来。才进韩愈家门,看到他正在专心整理文章,不由停住了脚步,痛心疾首地说:“退之,你知道写这个奏章的后果吗?”韩愈点点头说道:“皇上肯定大怒吧。”“是的,他下令要杀了你。”“如果我的死谏能阻止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我不后悔。”

韩愈这样说着,站起身来朝裴度拜了一拜:“还望宰相继续劝说皇上,信佛这种行为不可取啊。”看到韩愈仍然一心为国的样子,裴度一跺脚,甩手走了。

后来,在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的大力救援下,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没杀韩愈。但是仍然把韩愈驱逐出京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入选理由:

坚持原则的典范。

阿离之言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此诗为贬谪诗中的绝唱,寥寥几句,说尽诗人彷徨心态。写这诗时韩愈52岁,被皇帝贬到潮州。当年宪宗皇帝信佛,要迎佛骨入宫,劳民伤财。韩愈就写了篇《论佛骨表》劝说皇帝。结果宪宗非常不爽,你不让我迎佛骨是吧,你让我不高兴,我就让你去个穷乡僻壤反思吧。

一纸调令,韩愈就卷了铺盖去潮州了。当年岭南地方被称蛮荒之地,气候恶劣,毒虫野兽撒欢,贬官到岭南等同流放。韩愈觉得自己一把老骨头要交代在那里了,于是很凄凉地南下,还给侄孙写了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里除了抱怨皇帝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外,还吩咐侄孙说,如果我死在岭南,记得给我收拾尸骨啊。

然而历史上的结局是,韩愈不仅没死在岭南,在那短短的八个月时间里,还是韩愈仕途中最被称道的八个月。实际上韩愈的官运并不好,他25岁中进士,29岁才当官,先后做过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当监察御史任时,他因为关中旱灾,民不聊生。于是上书要求减税,还说了朝政不足,结果被贬为阳山令。好容易升官后,又因为佛骨事件再度被贬。应该说,韩愈短短的20多年公务员生涯,是在被贬和升迁之中度过。

有人说韩愈是个官迷,其人品和文品不符。论文字,韩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还倡导了古文改革运动;论做官,就和他写文章的水准大大不相符。江湖传闻韩愈此人甚会拍马,我觉是一家之言。在古代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做官一途,旷达如李白,收到圣旨时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当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在职位上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官迷又有什么不好?

纵观韩愈一生,两次贬官,都是为民请命,犯上直言而不被皇帝待见。如果是真正的官迷,揣摩上意都来不及,谁肯这样傻乎乎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顶撞上司?更何况是在古代那种很容易掉脑袋的大环境。实际上韩愈写《论佛骨表》那次,就险些送命。

当然,还得说下韩愈在潮州的官声。短短八个月时间,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无不是泽被后代的好事。后来改迁袁州,还继续赎取奴婢,禁止人口买卖。在上即直言阵事,兼济天下,在下即务实求是,福泽一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韩愈一生可谓言行一致。比起那些志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之辈来,不怨天,不尤人,切切实实做好本分事,真正身体力行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敬!可佩!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