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成长史

居里夫人的成长史



火车从华沙开往巴黎需要72小时,整整三天三夜。此刻,火车上有一位面容秀丽的少女,正望着窗外的景色。身边有人在窃窃私语。

“真不明白,她的父母打的什么主意,怎么可以让一个年轻的姑娘单身一人往外国跑?”

“现在可倒好,年轻姑娘居然要上中学,甚至要到外国上大学,对这些赶时髦的年轻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位少女就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玛丽·居里,也就是居里夫人。那时候她还叫玛丽雅。玛丽6岁进入私立小学,14岁进入华沙公理女子中学,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当时的波兰大学不收女生,而父亲又没有钱供她到国外读书,所以玛丽当了5年的家庭教师。1891年,玛丽来到巴黎,进入索尔本大学学习。

此刻她坐在去巴黎的火车上,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她的心早已飞到了索尔本大学。

早在上中学时,她就常常想,要是能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堂里,聆听台上的教授传授知识;还有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那些精密的仪器任她操作;身边有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颠簸的火车上,玛丽雅的嘴角挂着甜甜的笑靥。

火车终于进站了,玛丽雅不顾身体的劳累,迫不及待地来到圣米雷尔大街。远远看见“索尔本大学”的醒目校牌,她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胸膛了。抚摸着古朴的校牌,泪水充满了玛丽雅的眼睛,为了这一天,她吃了很多苦,总算来到了这个学校。

这是一座举世公认的名牌大学。早在几世纪以前,它就被公认为“世界的缩影”。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创始人路德曾经说过:“最著名、最杰出的学府是在巴黎,它叫索尔本!”今天,能踏进这座最著名的学府,玛丽雅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1891年11月3日,索尔本大学理学院正式开课,玛丽雅成了理学院的一名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在注册单上填写名字必须用法文,于是,她就把自己的名字写成了“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她走上了新的征途,不再用过去的名字。

索尔本大学有着宽敞美丽的校园,玛丽在里面如鱼得水。她是衣着朴素大方、体态优美、头发松软迷人、眼中充满朝气和激情的新生。许多人都很仰慕这个从华沙前来求学的少女,但她却异常寡言少语。

原来,玛丽遇见了自己从未料到的困难——语言障碍。她原以为自己的法语基础很扎实,所以没有参加语言补习班,就直接去听课。她太乐观了,教授在用熟练的法语讲课时,讲得太快,有些句子她听不懂,最多只能听清几个物理单词、术语。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捕捉其中的含意和细微的解释。

还有,她在中学以第一名成绩捧回金质奖章,自信地以为基础知识很扎实。这几年做乡村家庭教师,她不曾偷懒,不断地补充知识,自学了许多数、理、化基础课程。她也曾跟随父亲做过许多物理实验。可现在,与巴黎正规中学毕业生所受到的教育相比,玛丽缺乏扎实、严格的培养训练,与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她觉得自己是那么肤浅无知。

她开始认识到,如果说进入索尔本大学,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也只是刚登上科学高峰的一个小台阶。想要站在高处,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玛丽把作息时间排得满满的,自己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要通过语言关,要弥补知识上的漏洞。

为了能更安心地学习,玛丽决定在离学校很近的拉丁区租一小间房子,静心去攻读她的数理学科。那间小房是楼顶的小阁楼,屋里只有几件简陋的家具和一些器物:一张折叠铁床,一套从波兰带来的被褥;一个火炉,一张白木桌,一把厨房里用的椅子,一个脸盆;一盏小煤油灯,一只水桶,一个平底锅和一套刀叉、汤匙,还有一把开水壶和3只偶尔招待客人时用的玻璃杯,这就是玛丽的全部家当了。在以后的4年留学生活中,玛丽一直住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玛丽给她哥哥约瑟夫写信说:“我先告诉你我租住的这间小屋的位置吧,步行20分钟就可以到索尔本大学,15分钟就可以到我的化学实验室。我搬到这里以后,最大的好处是比姐姐家清静了许多,不会有任何人到这里来,也就不会受任何干扰,我比以前住姐姐家时要用功一千倍啊!”

这个环境虽然有利于学习,但条件实在很糟糕。它很闷热,爬上楼梯进屋时好像进了蒸笼。玛丽读书、写作业时,常常热得透不过气,整个后背全是汗水。而冬天,那小阁楼又四处透风,冷得好像冰窟。玛丽给自己规定的生活费是每个月40卢布。为了节省开支,她规定自己整个冬天只能烧两袋木炭。

有时候冷得受不了,加上灯油也是一笔开销,玛丽放学后就去附件图书馆读书。图书馆晚上10点关门,她常常读到这时候才离开。冬天的街上冷冷清清,但回到家后,屋内和外面一样冷。

回家后,玛丽还不睡觉,继续读书。她给自己安排的学习时间是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两点。由于木炭不够,她的手冻得又红又肿,身体都冻麻木了,这时她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身上,继续读书。

有时候连毯子都不能御寒,她只好不停地抖动腿和靠踢桌子来活动僵硬、麻木的脚。躺到床上,玛丽根本不敢脱衣服,她把箱子里所有的衣服都压在身上,还是没有热量。实在冷得睡不着,她便又想了一个办法,把椅子倒过来,压在身上,靠增加重量来得到温暖。

为了节省开支,玛丽吃得十分简单,通常只煮几个土豆当主食,或者买上几个打折的面包就着白开水吞下。偶尔吃上个鸡蛋,或者是一块巧克力,就是奢侈的行为。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原本应该补充营养。但玛丽的饮食却很单调。很快地,她的脸色变得苍白,身体也虚弱起来。但玛丽一心扑在学习上,并没有注意到身体的变化。

朋友看到玛丽失去血色的脸,非常担心地说:“你怎么搞的?活力哪儿去了?我见你上楼都气喘吁吁的,怕是生病了吧?”玛丽却很不在乎地说:“我昨天睡得晚了一点,我的身体很好,不会有问题的。”

有一天,在学校上课的时候,玛丽的书不知不觉掉到地下,她低头去捡,却一下子晕了过去。同学们马上把她抬回住处。他们发现玛丽家里火炉里没有木炭,锅是空的,碟子是干净的,连一块面包也没看见,只看见一小包茶叶。

同学们连忙找到玛丽的姐姐,望着苏醒过来的玛丽,姐姐问道:“你今天吃什么了?”“哦……我也记不得了,好像是吃过饭了呀……”玛丽有气无力地回答。“你好好想想,你到底吃了什么?”姐姐继续追问。

“哦,吃了一些樱桃,还有什么,哦,想不起来了。”玛丽支支吾吾。“你一定要告诉我,到底吃了什么?”姐姐急了。最后,玛丽迫不得已说了实话。原来,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只啃了几个土豆和一点樱桃,就一直读书到第二天清晨3点钟,只睡了4个小时就去学校听课了。

望着玛丽消瘦的脸,姐姐哭了起来,她知道自己妹妹的性格。果然,玛丽清醒后,又伏在桌上复习当天的功课了。她还在为耽搁了学习而遗憾。

姐姐和姐夫帮她买来炭,点燃火,又从家里做好猪蹄汤和牛排,送到这里温热让她吃。玛丽的脸上才又泛起了红色。

虽然说艰苦的学习使玛丽的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从此,玛丽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入选理由:

中国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这话放之四海皆准。能在自己领域内成就事业的人,无论男女,皆须吃苦。

阿离之言

如果要评论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那么居里夫人的票数应该遥遥领先,这充分论证了一个道理:无论男人和女人,想要流芳百世,靠的都不是脸蛋。

这个有着一双锐利眼睛的圆脸蛋女人,在她的简历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我们对一个名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教材或者宣传。在这些书里,居里夫人是个伟大、严肃、勤奋、刻苦的女人,然后她还应该有颗柔软的心。如果要给居里夫人画画,那该是圣母,面目慈祥。然而实际上,居里夫人是个严肃的人,她一贯短发,不爱打扮,因为装扮是件浪费时间的事情。

从这点来看,就可以知道玛丽是个有着主见的女人。是的,她原名玛丽,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想考大学但是没钱,波兰大学还不收女学生。于是她给别人当家庭老师赚钱,还兼自学,终于考到了巴黎的大学。

一个科学家最好的伴侣是另外一个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都有怪癖,他们一心研究,努力干活,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自己的课题。当年的玛丽险些成为凯希米·佐洛斯基夫人,后来又差点成为保罗·郎之万夫人。然而她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同行——皮耶·居里。从玛丽变成了居里夫人。

强强联手自然无敌。玛丽和居里两个科学家没浪费时间,他们发现了镭,发现了钋。很奇怪的,虽然同时踏上诺贝尔奖的舞台,这对夫妻里,玛丽的光芒始终要耀眼一些。或许是因为她女性的身份吧。

不得不说,这个女性的身份给玛丽设置了不少障碍,比如爱情。她的科研故事我们看了许多,但爱情故事往往被当做了丑闻。假使说优等生玛丽在21岁时有权利追求爱情和人生幸福,那么42岁的居里遗孀玛丽和著名科学家保罗·郎之万相爱,就为当时世界所不容了。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轰动了科学界;而居里夫人的爱情,除了科学界,还轰动了八卦界。很多年以后中国有个女名人说过一句话是:“做名人难,做名女人更难。”若居里夫人在天上看到这句话,该是心有戚戚。

在20世纪初,法国的八卦报纸几乎用言论杀了居里夫人。甚至还有人写书,将居里夫人和保罗·郎之万的故事写成丑闻,言语刻薄无比,以至于朗之万要找那个作者决斗。当然,决斗的结果是,那个作者不肯拔枪,他还无耻地说,他可不想“夺去法国科学界一颗宝贵的脑袋,不管这脑袋是自己可以思考,还是宁愿借助居里夫人作为媒介”。而就是那年,居里夫人再度获得诺贝尔奖,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双连冠的人。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获得了荣誉,但对外界来说,却是默默无闻的。居里夫人为何能成为一个始终红得发紫的人,或许就是她的精神:她聪明,自我,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