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为主,现存七十余首。这些歌辞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其中一部分歌辞是由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为汉语的,有一部分原来就是用汉语创作的。它们大都作于北魏北齐北周时期,梁时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现存北朝乐府民歌数量虽然不多,但反映的社会面却比较广阔。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在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所受战争之苦的诗歌也较多。如《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慕容垂歌辞》“慕容攀墙视”;《隔谷歌》以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等。有一部分诗歌热烈歌颂了北方民族强悍好武的尚武精神。如《企喻歌辞》的“男儿欲作健”、“放马大泽中”、“前行看后行”;《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和“怜马高缠鬃”;《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和《北史·李安世传》所载《李波小妹歌》等。反映爱情、婚姻问题的诗歌约占北歌的三分之一,在北朝民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都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写的。它们有的表现对恋人的思念、依依不舍之情,有的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或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诗歌反映了一种变态的爱情、婚姻。如《地驱歌乐辞》“老女不嫁”;《紫骝马歌辞》“童男娶寡妇”;《捉搦歌》“粟谷难舂付石臼”、黄桑柘屐蒲子履”;《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敕敕何力力”、“问女何所思”。这些诗歌表现了由于家长干涉等原因,女大不能出嫁的那种“蹋天呼地”的愁苦,怨闷、叹息的情绪。频繁的战祸逼得很多人流离他乡。这些流亡者备尝逃亡之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故乡、亲人。反映这方面内容的诗歌有《琅琊王歌辞》第四曲“琅琊复琅琊”、“客行依主人”;《陇头流水歌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陇头歌辞》和《紫骝马歌辞》“高高山头树”等。此外尚有直接反映贫富对立的《雀劳利歌辞》和《幽州马客吟歌辞》“怜马常苦瘦”;表现北方草原牧区风光的《敕勒歌》(见《杂歌谣辞》)。

北朝乐府民歌呈现出一种豪放刚健的风格。这不仅同诗歌的内容、性质相适应,也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习俗和粗犷气质。北朝民歌的语言质朴无华。它不用双关隐语等修辞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北朝民歌表达感情不是宛转缠绵,含蓄隐晦,而是直接了当,坦率干脆。这在情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北朝情歌写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一泻无余地直抒胸臆,这些同南朝情歌相比,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北朝民歌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有七言四句的作品,如《捉搦歌》四首,这是南朝乐府民歌所没有的。

《木兰诗》是一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叙事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勇于自我牺牲、坚强善战、胸襟纯朴高浩、功勋卓越的女英雄形象。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木兰诗》民歌风韵很浓。全诗或夸张铺叙,或精雕细刻,繁简适当。复叠和排比的句调在诗中连续运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自然对偶句用得较多,其中有些非常工致。诗的句型整散错落,长短相间。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