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演剧理论摘要》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演剧理论摘要》

德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著。作者一生写过不少演剧理论著作,其中《戏剧小工具篇》、 《戏剧小工具篇补遗》、 《表演艺术的新技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 《戏剧辩证法》等在世界剧坛上影响较大。 《演剧理论摘要》主要摘自上述理论著作,主要观点如下:

一、辩证的指导思想。布莱希特曾研读过黑格尔和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并且十分赞同他们的辩证法思想。他大胆尝试了用辩证法指导戏剧表演。他借鉴过列宁的辩证认识观,认为一切没有辩证认识的戏剧表演和不表现辩证认识的戏剧表演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还认为唯物辩证法是戏剧反映生活的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这种新的科学方法把社会状态当作过程来处理并观察其矛盾,以便了解社会的运动。对这个方法来说,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们在不断地变化,也就是处于与自身不一致的状态。

二、艺术的目的和功能。布莱希特十分重视艺术自身独特的目的和功能。他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为减轻人类生活的负担而存在的。但是一个经营着人类的生计,另一个经营着人类的娱乐。然而,他又强调艺术应该具有使命感。他指出,今后几十年的戏剧应该使人们得到娱乐、教育和鼓舞,它应该创造出表现现实的并使人们确信社会主义是能成功的艺术品,它应该为真理、人性和美服务。这明显地表现出他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布莱希特竭力反对掩盖矛盾,制造和谐的假象和理想化的表演目的,反对凝固不变和四平八稳的人物性格。他认为现实主义戏剧舞台上的人应该是活生生的,完整的,充满矛盾的,有自己的热情和明白无误的看法和动作的。他还明确地认识到人物性格二重性,指出在塑造英雄人物时要考虑到英雄人物有时也会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非英雄行为,在塑造胆小鬼时也要考虑到他有时也是勇敢的。因之,他提醒,要用英雄或是胆小鬼一句话来概括人物性格是很危险的。

四、戏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间离”是布氏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针对斯坦尼所创立的“体验派”体系而提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就是强调演员应该全身心地“生活在角色之中”,从而使观众也随之迷醉于角色之中。而布莱希特则主张演员、观众和角色之间都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演员和观众在角色面前都不应该丧失自我、丧失主体。演员不忘自己在演戏,观众也不忘自己在看戏。布莱希特指出间离效果所追求的唯一目的是把世界表现为可以改变的。这一方面要求演员对角色表示自己的态度,保留自己的意识,包括历史的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则要求观众不迷醉于角色,而以一名清醒的变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剧场里。面对角色,他不再沉于幻觉,忘记世界了,相反,他感到自己既能改变自然,也能改变社会,戏剧使他对世界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