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萍《走古丝绸之路》

收拾行囊,打点心情,同老师、同学们踏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长达20多小时的旅途,更加加深了我脑海里对西北荒蛮的定义。万幸一路同学们欢歌笑语,老师也加入到我们欢乐的队伍里,师生同乐,随着窗外景色的逐渐荒凉,我们却其乐融融,一片温馨令我心暖不已,20多小时的路程却好似转瞬即逝。

第一站便是张掖。张掖大佛寺因其安放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而闻名于世。“睡佛长睡 睡千年 长睡不醒,问者永问 问百世 永问难明”。大佛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这山门联。仔细思来,楹联从睡佛着笔立意,含义丰富,可做多重解释:一种是用睡佛已睡千年百世指大佛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二可指佛祖已涅槃长逝,佛禅深意、哲学事理,后代已难以了解;第三则有微微讽刺的意思,委婉告诫人们求佛不如靠自己,睡佛不过是泥胎塑像,求神拜佛,只会“永问难明”。寺庙的对联内容丰富却言简意赅,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国教会寺庙或清真寺的特性也不同。对联与佛教的深远历史相结合,才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佛教文化。

下午来到了闻名已久的丹霞地质公园。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名不虚传。但亲身站在丹霞山上,与以往在书籍中看到图片的体会完全不同。五彩的丹霞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格外的艳丽璀璨,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内心不禁感慨,也许在开天辟地之时,造物主看腻了满眼清脆与潺潺河水,便施以五色丹青,画出了丹霞奇貌也未可知呢?

第二天驱车来到了肃南裕固族,远远地便眺见若隐若现的雪山。远山梦幻一般的祁连仿佛对我远远地招手,令我内心激动却又感到安详。这是种怎样的感受,让我想要拥抱这辽阔的西北,壮丽的雪山。那祁连覆盖着皑皑白雪,一路指引着我们,却又好像永远也无法靠近。

马蹄寺便坐落于祁连雪山脚下。集石窟艺术、祁连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马蹄寺身披经幡,倚靠雪山,在阳光下仿佛熠熠生光。头顶鸽子飞过,缓缓走过转经筒,手脚并用地爬上宫殿和洞窟,仿佛感受到了宗教在西北人民心中的力量。这里有数不清的石塔和凿于峭壁的千佛洞,其中一个洞窟洞内四壁绘满小佛像,看似千佛一面,细看却神态各异,动态与服饰更是各有千秋。最令人惊叹的是壁画线条的流畅与干脆,可谓行云流水,浑洒自如。洞内精美的壁画与造像让人深深被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所折服。

离开张掖,向着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行进。古丝绸之路的路线规划渐渐清晰起来,纵观嘉峪关长城,远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的塑像仿佛在诉说着嘉峪关和西域的故事。中华历史悠悠、蓝天白云悠悠,无论是在中华文化还是在大自然中,都会令人感到自己的渺小。

师出雄关访故城,漫步石窟忆丝路。从嘉峪关到敦煌,辗转天下第一关隘、游览悬壁长城、过瓜州,在时空中变换穿行,令人思绪万千,终于来到了因文化内涵的辉煌和深厚而著名的古城敦煌。位于丝绸之路要隘的敦煌作为中国古代连接西域的根据地,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前哨,敦煌石窟文化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敦煌莫高窟可谓是集合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世界,也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

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过去,敦煌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遥远的梦,现在真切的来到她的面前,无论是视觉的冲击还是内心的震撼,都是巨大的。徜徉在古老的艺术长廊里,古人的神奇令我敬仰,时光的变迁令我感慨。每一个洞窟的每一尊塑像,都在诉说着当时敦煌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文化。彼时,可以从洞窟艺术造像及壁画中看到平日理论知识的单一和不足。单薄的文字都显得乏力不已,一尊尊活灵活现的塑像和形神兼备的壁画都在亲口向我们阐释古人的技艺与思想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骨法用笔”等艺术技法得到了强有力的诠释。

由于敦煌系丝路重镇,东临中原,西接外域,使莫高窟壁画充满异国情调又与民族技法融会贯通。以线写形是敦煌壁画的造型基础,随着莫高窟营建规模的不断扩大,壁画技法也在日益丰富,起稿线、定型线、装饰线也逐渐融入绘画技法。辅以折芦描、兰叶描、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等技法。甚至于在一个洞窟的两面墙上,可以看到中西绘画工匠的“斗艺”,中国绘画就是在中西方文化的不停碰撞与融合下,愈发博大精深。洞窟艺术只是画轮廓线,以后才填入简单的线条和纹彩,但就是这些简单的线条和纹彩,将佛教文化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简单却生动的图画向世人展现佛教晦涩难懂的教义与道理,从而达到佛教的普及与传播;但同时在佛教的普及与传播中,壁画与塑像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而被很好的保存和欣赏甚至于升华,又说明了艺术与文化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鸣沙山月牙泉用她梦幻般的名字和迷人的景色,留住了无数人的心。鸣沙山和月牙泉是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耳边是悠久绵长的驼铃,站在这里,仿佛回到了那个辉煌繁华的古敦煌,仿佛眼前的驼队可以带我穿越古时西域,令我激动不已。尽情在沙漠里奔跑、欢呼,却在看到沙山怀抱里的一弯清泉时兀然驻足沉默,大自然是怎样的鬼斧神工,才成就出水火相容的神来之笔。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在这里,是对心灵的洗涤,愈发的让我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愈发的让我对自然的艺术着迷。五色的沙粒、湛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青绿的枝叶、明澈的泉水,将是我对鸣沙山月牙泉永恒的记忆。

别了沙山清泉,第二日清晨天色阴沉,不久便下起了雨,这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可谓是天降甘露,来了甘肃多日,干旱的气候也令同学们难受不已,此时遇雨不禁欣喜不已。哪知不多时,雨滴竟然慢慢凝固成雪花,不多时竟飘起了鹅毛大雪,正值四月天,前一天中午还身着短袖的我此刻庆幸不已地翻出以为会用不到的羽绒服,西北还真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啊!出发时雪已渐小,到达玉门关时已是碧空如洗。身处玉门关故址,自然而然就有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之感。虽是万里晴空,却依然寒风瑟瑟,此情此景,不禁感叹古时边塞的雄伟壮阔和荒凉寂寞。“大漠雄关 悠悠丝绸路 迹留中西;玉门边塞 呼呼寒风吹 歌咏文明”老师似乎也感慨万千,不禁随性而作一副对联,令同学们拍手叫绝。

西北行最后一站,天水。“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到了天水就明白了为何“金银不换”,天水的气候就明显比敦煌湿润了许多。来天水一定绕不过麦积山石窟。若说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而闻名,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细生动的雕塑而著称,所以麦积山石窟也被称为“东方雕塑馆”。崖壁上三尊巨型造像雕塑,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达15.8米。值得一提的是造像多以琉璃珠为佛像之眼,在阳光的照射下,佛眼生辉,栩栩如生。麦积山的塑像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北魏塑像开始,几乎所有的佛像体态都为身体轻俯,眉眼下视,面容上大多也都和蔼可亲,虽是天上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已经逐渐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不难看出中华文化在取其精华的过程中同时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不难看出当时的工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创作出与艺术手法上的夸张、概括相结合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窟中甚至出现窃窃私语的佛门弟子塑像,令观者心情愉悦又发人深思;童男、童女塑像所表现出的虔诚,却并非苦行者的虔诚,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真诚和愉悦的孩子气。所以,麦积山塑像因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真实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使佛教造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令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爱可亲,从而虔诚信奉。这无一不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又造福于生活。

此次之行一路沿古丝绸之路,西出河西走廊、行进沙漠戈壁、跨过祁连雪山、探秘洞窟遗迹、寻访边塞关隘、纵马戈壁荒沙。一路景色与人文气息的变化令人激动不已,也让我爱上了广阔的荒漠戈壁。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沉浸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游走在绚丽的风景里,感受最真切的异域风情,简直是一段生命历程的精彩绽放。一路走来,作为一个有心人,你会逐渐发现丝绸之路留下的无尽的艺术珍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最美的风景总是在路上,西北的一天甚至可以让人历经春夏秋冬,这令人疯狂又感到着迷,也重新定义了我脑海里对于西北的印象。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定义西北,我会用梦幻远山,律动沙丘,多彩绿洲,鬼斧神工,至高无上来形容。在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果眼前忽然出现一座宏伟的城池,一排神秘的洞窟,你会由衷地赞叹祖先无限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荒漠里的沙子用沉默诉说着她的故事;平静的沙丘,用一根一根或直或曲的线条,无声地倾诉着几百、几千年来大自然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迹。而绿洲则是生命的代言词,是沙漠和戈壁滩中最灵动的地方。只有感受了沙漠的辽阔,才能体会人类的渺小;感受了空旷的无助,才能体会宗教的力量。在这里,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宗教在西北很多民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