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
那天在药店里买完感冒药,售货员向我推荐石斛。看我一脸懵懂,她耐心地解释石斛的药用价值。又说看你眼睛近视度数不浅,早用石斛泡水喝,肯定不用戴这么厚的镜片了。我半信半疑地问,老近视眼能喝好吗?她莞尔一笑,那倒不能,不过,至少可以防治青光眼、白内障、飞蚊症等各种眼病。卖得可好啦。
一小袋仅七八粒,一团一团干虫子似的,价格却不低。售货员不断劝说,买吧买吧,很多人都喝呢。
网络时代,人们整天注目于大大小小的屏幕,眼睛干涩不适的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我听到好几个大人小孩患了飞蚊症。由此可见,注重眼睛保健,喝点石斛、菊花茶,确有必要。
保有一双炯炯有神、明察秋毫的眼睛,在雾霾持续加重、能见度锐减的今天,对行路安全、保障生命财产等各方面都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目光明澈、有着飞行员般的视力、既聪明又伶俐的人,眼波盈盈、顾盼流转,却被类似于传销、集资等的骗子忽悠得五迷三道,言听计从地追随着大大小小的“精英”和“成功人士”,执著而痴迷,不撞南墙死不回头。
在日益复杂、鱼目混珠、黑白难辨的环境中,人们靠着石斛、菊花、枸杞等保健品也许能滋阴补肾、护肝明目,但却未必能保证拥有一双慧眼,透过层层迷雾,在眼花缭乱的外表之下,精准深邃地看到真相和本质。至少,仅靠着喝石斛好像还不够。
说到底,肉体的盲目固然可怕,而精神的盲目也危害甚重。一个人的视力再好,如果没有精神之光的照亮,整个人还是在蒙昧中,眼前漆黑一团。没有灵魂的眼睛引领,常常看了却并不一定看清看真,如同很多不够灵敏的耳朵,听了却没有听懂。肉体眼睛的闪亮,不能保证灵魂眼睛的通透灵光。
精神的昏聩和盲目,是真正意义上的“失明”,类似于灵魂的放逐、荡堕和迷失。肉体之盲,是眼睛失去光感,但凭借拐杖、导盲犬,虽不便利却还可以勉强行走。一个人若有精神之盲,在漫漫长途就如同行在黑暗沼泽或旷野,只能听凭身边脚步杂沓而随波逐流,内心没有什么方向感,找不到生命本真的目标,不知道灵魂深层的需求与凭靠。
我们也看到另一种人,肉体的眼睛虽然视力不佳,灵魂的眼睛却洞烛幽微,在黑暗之中仍感受着真理之光的朗照。
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是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馆长。他在《关于天赐的诗》中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终其一生都在阅读,“我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阅读量之大,常人难以想象。“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他的阅读就是他的写作,也是他的人生。
因为家族遗传的原因,博尔赫斯从童年即患眼疾,五十六岁时近乎双目失明。但阅读、思考和写作却从未停止。在经年累月、卷轶浩繁的阅读中,他用灵魂的目光注视着永恒,注视着宇宙,注视着镜子、时间、梦、幸福、玫瑰与灰烬……
他还曾独特而奇异地注视着未来。前几年,《纽约时报》刊载《博尔赫斯与可预知的未来》一文,对博尔赫斯六十多年前小说中写到的“无穷大的图书馆、不会遗忘的人、通览整个星球的入口、集体编写的百科全书……”进行了探讨,称其为“预言了互联网和维基百科的作家”,“来自旧世界,却有着未来派的眼界”。
读书,可以让灵魂的眼睛具有洞彻世界的穿透力,可练就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不管哪路妖怪,即便有七十二变,慧眼之下原形尽显。读书,也让我们成长,不会像个小孩子,因着好玩的玩具、好吃的糖果而迷失。精神的盲目者,却常把整个世界当成了一块怡口莲,或者一个骰子。
世界说到底是一个至美至善的存在,我们唯有调准灵魂的焦距,才可能看到世界的至妙,那不仅只是一块糖,还是一片花瓣、一钩弯月、一片云彩、一串动人心弦的音符……
圣哲有言,“眼睛是身上的灯。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壮骨
博尔赫斯47岁那年,遭遇了一次重大变故。阿根廷强人庇隆上校,从副总统职位上被罢黜,8天之后竟传奇般凯旋,成为庇隆将军。博尔赫斯此前即视其为纳粹分子,并在一项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过字。由此,他被革去了图书馆的职务,侮辱性地“升任”市场家禽及家兔稽查员。为了维护人格尊严,他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面对重压,他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谴责,“纳粹扶植了压迫、奴役和残暴,更可恨的是扶植了愚蠢……同这可悲的一切作斗争是作家诸多的职责之一”。断然辞职,意味着他不再有固定收入,年近五旬的博尔赫斯成了失业者。
一个患有视盲症的文弱书生,顽强持守自己的信念,勇于抵制暴力,成为与强人搏击、有着坚硬骨头的人。他的力量来自于阅读,来自于阅读给他的超越现实的宏阔视角和思想钙质。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没有书籍滋养的人,即便肉体强壮如牛,其人格和精神仍难免时有软弱和茫昧,如以斗殴为乐或沉溺于赌博难以自拔的人。坚持阅读,执著地汲取营养,汲取真理的阳光合成的精神之钙,一个人即使像晚年的博尔赫斯那样羸弱,却仍给人坚不可摧的感觉。
当然,也有人读了很多书,却越读越傻,最后竟读成了物质利益的附庸,成了欲望的马仔甚至某些骗子的帮凶。历史上为了或大或小的利益吮痈舔痔的老老少少的先生们并不鲜见,即使著作等身、名诗名剧名扬一时,最终仍难免沦为笑柄。可见,意志力、硬骨头的锤炼,不仅仅在于读书,更在于读什么书。准确地说,一种阅读,是否有助于意志力的提升,主要在于是探求真理的阅读,还是消遣性、游戏性、随意性的阅读。前者有时数量不一定非常大,但有限的阅读直指宇宙和生命的核心,在一种超验力量的引领下,深邃地思考、领悟并且实践。这样的阅读,无论多少,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多次到清华、复旦等大学演讲的“海豹人”尼克·胡哲,一个没有四肢的残疾人,却以坚强的意志,成为一个励志大师,出版了《人生不设限》、《坚强站立:你能战胜欺凌》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势不可挡》等书籍和众多演讲视频光盘。他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年,让众多原本消极对待生命的人,重新对梦想充满希望。他虽然残疾,父母却让他受到良好教育,获得了双学士学位。他的思想与信念并不是凭空而来,当然是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和领受而确立。他感知到了那种伟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谁不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残缺呢?每个渺小而充满局限的人,唯有融汇到那种真理的力量之中,因着这种力量去做,也为着这种力量去做,才能在明晰的导向下,让生命变得简单而强大。
读书强身健骨的功效及其对意志力的提升,实质是一种持续不懈的修炼,是破碎内在骄横之后的寻靠和皈依,是一个持守和勇猛精进的过程。这不仅需要阅读,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历练。但基础还是阅读,通过阅读完成对真理和智慧的寻找与吸纳,看清世界与人生的真相与本相。由此才能从内而外激发出一种力量。因着这种力量整个世界都变成新的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成败得失,生命的一切都被赋予了非同凡响的意义。
在诗人的眼里,连“寂寞”都是与众不同的。里尔克说,“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事情艰难,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之。”《给年轻人的书信》中,他说,“人生重重地压在我们的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们就越深入人生之中。”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里尔克说得真好!他是一个强大的、骨骼坚硬的、永不磨灭的人。
祛痛
在读博尔赫斯、卡夫卡、普鲁斯特、维特根斯坦等人的传记时,常有一个突出感受,他们不仅是文学、哲学领域的大师,更是抵抗人生困境、战胜痛苦的英雄。他们承受着时代、境遇加载的种种巨大撕裂,以一颗极度敏感的心,直面灵魂深处的拉扯、碰撞、扭绞,在永不停息的创作中,让生命的烈焰熊熊燃烧。
照片上的卡夫卡像灯光熹微的荒诞剧舞台上一个惊恐不安的天使。目光纯净幽深,灼灼逼人,仿佛要照彻虚无主义的黑夜、洞穿魅影幢幢的炼狱。在他眼睛里,“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紧绷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他去世前最后一遍校对《饥饿艺术家》,长时间泪流满面。在荒诞、异化的时代,艺术是残酷的,“饥饿艺术家”奄奄一息,饿得只剩下一张皮儿,却坚定地说:“我只能忍饥挨饿,没有其他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在这样的绝望中,卡夫卡战胜痛苦的利器,就是阅读和写作。他说,“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为冷而烧成灰烬。”他的火焰今天仍然在燃烧,他被称作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的作品是人类探索现代精神奥旨的宝藏,他开辟的写作道路、勘察过的人性和灵魂的疆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源头。
痛苦是一个永恒主题。人生在世,孰能无痛?即便生于帝王之家,一切顺风顺水,最后也难免衰老、死亡。俗语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吃五谷杂粮,总有生老病死。痛苦既不可避免,人生至关重要的就是唤醒内在激情,让激情汇成承当、耐受痛苦的力量,以此祛除疼痛,战胜虚无与绝望给人的毁灭性击打。
普鲁斯特,生于贵族之家,自幼患有哮喘痉挛症,32岁后持续加重,无药可救。他常年卧床不起,躯体消瘦、畏寒,时时痉挛、颤抖。他开始《追忆逝水年华》的写作,日以继夜。痛苦愈甚,写作愈无所节制,只为在临死前完成作品。去世前几分钟,他对死亡进行了观察、记录。用半冻僵的手写下了最后的文字。传记作家这样评论,“他就这样掴了死亡的耳光:艺术家露出最后的庄严表情,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进行了窥视”。
因为洞透了世界与人生,卡夫卡、普鲁斯特等卓越的艺术家们,成为人类一切苦难的精神上的承担者,成为鲁迅先生说的“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生命与作品,查验了痛苦的强度与烈度;虽然仍有惧怕,但却不会退缩、不会被压垮。他们知道,每个生命都和一种永恒的力量,连接在一起。因着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人虽然“来自于尘土,也必归于尘土”,但却被赋予了创造与爱的使命。
当然有例外,饱读诗书的圣贤英才走向自杀的并不少见,特别是东方古国。远如屈原,近如王国维,文革中的老舍、傅雷,2016年的江绪林、林嘉文。名单可以拉很长。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王国维沉湖之后,陈寅恪有篇著名挽词,以“劫尽变穷”、“殉道成仁”表达了“极哀而深惜”之情。在陈看来,王是为殉国学之道而“不得不死”。
其实,哪个时代、哪个国度没有绝望的时刻呢?哪种文化、哪个群体中没有某些境况下的悖逆与罪恶呢?人的眼睛若只盯住局部,就会把某个时刻的绝望无限放大,甚至被其击垮。但如果洞彻痛苦之后,把问题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时间轴上去看,在深切的绝望里也能看到希望。卡夫卡说,“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信任的人,就无法活着。”这种信任,就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肯定,对历经磨难终将抵达美好之地的信仰。这是人超越痛苦绝望的唯一秘诀。
从更大的视野和终极角度看,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作品,如同陶匠精心制作的器皿。有的会放在宫廷大殿,有的灌注清水插上花朵,有的在茅屋蓬室做个饭碗,有的甚至为一个恰当位置和特殊用途,被敲去一块。一切都不过是陶匠为了确切目的而合理使用。作为器皿就该尽己本分,并没有自我处置的权利。
有个奇怪现象,西方大哲大贤中,自杀的并不多。因为逻辑的自洽性,可让他们对一切有通透的解释而变得坚韧。癫狂的倒不少。那是一场天使与魔鬼的拉锯战。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起点的“性本善”或“性本恶”即开始了。因为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对人性抱有巨大期待,一旦失望,或可至绝望。西方文化源于原罪并有一整套拯救之法,哲人们面对巨大痛苦,即使难以战胜,通常也不会绝望至毁灭。癫狂或许可以说是个人和世界、天使和魔鬼打了个平手。
肉体的病痛,需要止痛祛痛的药品。精神的痛苦,唯有真理性的阅读和探寻才能祛除。这需要智慧。而智慧始于谦卑。所以圣哲有言,虚心的人有福了。
养颜
在万松浦书院的走廊和楼梯上,有许多作家的照片。索尔·贝娄、卡夫卡、福克纳、加缪、杜拉斯、川端康成……有不少是作家们晚年的照片。他们虽然华发苍颜,却散发着撼人心魄的沧桑而纯真的美。那种遍尝人生辛酸、历尽挫折痛苦绝望之后的平和,那种被岁月炼净、炼至纯粹发出的圣洁之光,那种书卷中熏染出来的智慧、清雅、朴素,无不给人一种天使神明般安详、温柔、慈爱的感觉。照片上的每个人,都和其作品、和那些深邃而又清澈的文字,相互印证并融为一体。
关于读书对容颜的影响,三毛说过一段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世界上最重要的选美大赛,都有一个才智问答环节。选美已经不仅是漂亮女孩穿上比基尼、走走猫步那么简单。真正的美一定会表现出优雅的气质与谈吐,这不像肌肤和五官,可以用化妆品遮盖、美化,而需要扎实的内在文化修养。有些容颜姣好的女子,一张口讲话就花容失色,原因即在于读书不够,缺少智慧和内涵。清代学者梁章钜曾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前几天,看到一篇台北年轻女记者的博文,讲述她首次到大陆在街头目睹一对情侣见面的场景。男孩好像迟到一会儿,容颜极漂亮的女孩大嗓门粗口质问,时尚男孩大嗓门粗口回应,两个人像吵架似的。转眼间又手挽着手,亲昵地往前走,边走边继续粗口对骂。台北女记者惊讶得目瞪口呆。本该是风情万种的琼瑶片中的一对儿,却变成了从水泊梁山穿越出的两个“好汉”。
有个广为流布的故事,从前有位雕塑家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丑陋,神情、气质变得凶煞、古怪。他为此烦恼,遍访名医,但没有哪个医生能医治他的愁眉苦脸、满脸横肉。偶然一天,游历一座庙宇,他把自己的苦衷告诉长老。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得为我雕塑几尊观音像。半年后,工作完成了,他也发现自己变得神清气爽、端正庄严。原来,过去几年,他一直在雕刻夜叉。
这是一个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故事。
好的阅读,就类似于雕刻菩萨像的一个过程。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历经风浪淘洗沉淀的精华,好书一定有纯真、质朴、温暖的品质。在长期的阅读中,因着对美妙字句、美善寓意持续不断地研究、琢磨,自己的心智与相貌也随着那些信息的激发,逐渐发生美好的改变。
苏东坡有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原因即在于,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是有情绪也有表情的。如果长时间处于急躁、贪婪、仇恨、愤怒之中,那么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是一种不安的表情。心脏不安、肝脏不安、胃肠不安,人就很容易因里里外外的不安而加速衰老。读书却可以让人平安喜乐,时时让心持守一种内省和求索。因为书籍的滋养,人们会懂得生命的真谛是爱与创造。爱是宽容、克己、奉献,真正的爱里没有贪婪。贪婪是人的丑陋表情中最为难看、最易让人衰败的一种。
有一个朋友,从农村考学到城里,经过多年打拼,有了稳定的产业。春节前,要搬进二百多平米的大房子,给我打电话,问我对买书的建议。我给他推荐了一些十几本、几十本一套的全集。假期里,几个朋友在他的新家聚会。很大的一个书房,四面墙壁都装了书柜,满满的全是书。他说,真是好!不但让房子变得好看,还能给自己壮胆。没事的时候,就在那里溜达,也随手翻看,看得懂、看不懂,都是一种享受。真正的镇宅之宝啊!他感叹说,走走看看,气就顺了,心也平和下来,觉得这世界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不过是些信息,不过是些与灵气有关的东西。
读书所以具有养颜功效,就是因为好的书籍能够养心、养脑、养气、养肝、养胆……这真是一件划算的事情。点点投资,即有超大回报。如果大家都能拿出买化妆品或衣帽的一小部分钱用来买书读,那我们的每个家庭、每个城市都会变成博尔赫斯心中的“天堂”。由书而散发出的真理的馨香、智慧的清芳和爱的温煦,会让每个人都年轻起来,清新起来,温柔起来,喜乐起来。
买书、读书,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