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蜻蜓》池墨散文赏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小池》,非常生动与形象地描述了一幅和谐的乡村自然场景。看着这温馨自然的一幕,相信人的内心是平静的,惬意的。

在农村,蜻蜓是最常见的一种昆虫。小时候,每年夏天,空中到处都会飞舞着这些小精灵。从生产队社场上空,到道路上空,到鱼塘上空,到庄稼地上空,再到村庄上空,都能看到蜻蜓飞舞的身影。只要是空旷的地方,就能够看到成群的蜻蜓,它们翩翩飞舞,有的停留在空中不动,有的上下翻飞,有时突然回转,有的直入云霄,最奇妙的是,蜻蜓还能后退飞行。这是鸟类和其它飞行类昆虫难以做到的。而在城里,我们就看不到蜻蜓的身影。可能是城里的土壤只适宜生长工厂烟囱和楼房,城里的环境不适宜蜻蜓的繁衍生长吧,所以,在城里,我们注定看不到蜻蜓的倩影。

是乡村孕育了蜻蜓,或者是蜻蜓点缀了乡村?总之,乡村才是蜻蜓的乐园。

那么,蜻蜓为什么喜欢站在小荷才露的尖尖角上面?这是由蜻蜓的习性决定的。蜻蜓从水里出生,到空中生长,注定离不开水,没有水,也就没有蜻蜓。蜻蜓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成年后才会羽化,变成飞行的蜻蜓。有一句成语叫蜻蜓点水,蜻蜓点水不是蜻蜓在戏水,而是它在产卵。雌蜻蜓产卵时,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触碰水面,然后将卵排出到水里。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蜻蜓点水,也才有了蜻蜓点水这个成语。

小时候,乡村到处都可以看见蜻蜓,乡村到处都是蜻蜓表演的舞台,而捉蜻蜓,也成为我们儿时的趣事。

苏北农村,除了玉米等庄稼,还种植了大片的苘麻、蓖麻等植物,蜻蜓特别喜欢栖息在这些植物上。所以,经常可以看见蜻蜓栖息在苘麻、蓖麻的枝叶上,我们就会去捕捉栖息的蜻蜓。

捕捉蜻蜓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的是用扫帚捂,我们称之为“守株待兔”。我们将扫帚高高举起,等蜻蜓从面前飞过的时候,再将扫帚猛扑下去,蜻蜓就会被捂在扫帚下面,成为我们的猎物。扫帚是那种用竹子捆扎的大扫帚,是农民常用的农具之一。空中飞舞的蜻蜓很多,而且,蜻蜓飞得并不高,很多蜻蜓是贴着地面飞行的。也有的只有一人高或者比一人稍微高一些,捕捉这些飞舞的蜻蜓,就要借助扫帚了。小时候,我们经常在蜻蜓飞舞的时候,举起扫帚,猛的一下子扑下去,就会逮住好几只蜻蜓。

捕捉栖息的蜻蜓,需要用手直接捕捉,我们称之为“突然袭击”。 捕捉栖息的蜻蜓,要从它的后面悄悄接近,如果从侧面或者前面,就会轻易被蜻蜓发现,它就会一下子飞走。所以,捕捉栖息的蜻蜓时,要蹑手蹑脚,还要屏住呼吸,不能发出声响,否则就会惊动蜻蜓。当我们悄悄接近蜻蜓的尾部,蜻蜓还没有察觉,我们就快速捏住蜻蜓的翅膀,蜻蜓就被我们捉住了。白天,栖息的蜻蜓不多,到了傍晚,蜻蜓们都要寻找植物来栖息。所以,傍晚是捕捉蜻蜓的最佳时机。

捕捉蜻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手直接抓捕在空中飞舞的蜻蜓,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空中取物”。因为蜻蜓太多,有时候都会碰到人的头和脸。我们随手在空中一抓,就能抓住蜻蜓。有时候蜻蜓警觉了,我们就将手张开,高高举起,静等蜻蜓从我们的手臂前飞过,那时候再迅速出击,猛的将手探出,快速地合拢手指,一只蜻蜓就会被我们纳入囊中。

捕捉飞舞的蜻蜓,都是飞行不高、靠近我们的蜻蜓,对于那些飞行很高的蜻蜓,我们就束手无策,只能看着它们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捕捉蜻蜓纯粹是好玩,捕捉到蜻蜓后,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它们放走。有时候我们也会带回家去喂鸡、喂鸭。

那时候,蜻蜓的数量巨大,乡村到处都可以看见飞舞的蜻蜓。

蜻蜓是益虫,除了能大量捕食蚊、蝇等对人有害的昆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飞行昆虫。那时候我们捕捉蜻蜓,实在有助纣为虐之嫌。不过,由于那时候蜻蜓数量庞大,所以,我们的捕捉对于蜻蜓群体来说,损伤简直是九牛一毛。蜻蜓的天敌是鸟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鸟儿在空中捕食蜻蜓。同样是飞行动物,蜻蜓在鸟类面前,绝对是弱者。

那时候,蜻蜓还是气象预报专家,在天要下雨之前,由于天气闷热,气压变低,蜻蜓飞得很低,很多蜻蜓基本是贴着地面飞行的。民间有句“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說法,蜻蜓成群低飞的时候,也是天要下雨的时候。所以,当人们感觉天气闷热、看到蜻蜓成群结伴低飞的时候,就知道天要下雨了。而在那个时候捉蜻蜓,变得相当容易,因为蜻蜓飞得很低。即使你拿把大扫帚在空中猛扑,蜻蜓也好像无所畏惧,只是在你挥动扫帚的时候略微避开一下,然后继续飞行,好像没有危险似的。而因为蜻蜓飞得太低,很多时候还会撞到人们,那时候人们随手一抓,甚至就可以抓到蜻蜓。

不过,后来,蜻蜓越来越少了。开始,我还以为是我们那里减少了苘麻、大麻、蓖麻等植物的缘故。后来,才知道,水系减少、农药使用、水源污染等才是对蜻蜓致命的打击。因为水系减少和水源污染,蜻蜓在水中无法繁衍、生长,渐渐地,蜻蜓变得越来越少。现在,即使在农村,蜻蜓也不多见了。即使有蜻蜓,也无法重现过去那种浩浩荡荡的场景。有时候,我会想,到底是乡村抛弃了蜻蜓,还是蜻蜓抛弃了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