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2),为屿,为嵁(3),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4),往来翕忽(5),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6),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7),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8),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和刘禹锡等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调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

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诗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文章的艺术性很高,说理散文、寓言散文和山水散文都很擅长。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鉴赏】: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以擅写山水游记而著称,他的山水散文流畅清新,而以《永州八记》为代表。《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全称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篇游记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写景状物生动真切,和同类散文相比,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

《小石潭记》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一点并不是它细腻生动的笔触,而是它的虚实相映,明暗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没有直接来写小石潭,而是“隔篁竹,闻水声”,潭未见而声先闻,先给人一种引人入胜之感,而“伐竹取道”则暗示出了小石潭的幽深地僻,人迹罕至。在描写游鱼时,作者写了水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仿佛只是在写鱼,而事实上,这其中却映衬着潭水的清澈透明。“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假如不是清澈到极处,又怎会造成这种印象呢?另外,“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之句也显示出了游览当日风和日丽的怡人天气。正是由于这种虚实明暗相互为用的手法才使得这篇文章能以极短的篇幅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意韵。

《小石潭记》有别于其他游记抒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摆脱了一般游记先写景后抒情的格式,而是自始至终寓情于景,不发一句议论,而又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凄清孤寂的心境,这种手法显然比直抒胸臆要含蓄深沉,因而也就更有韵味。

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深处是很苦闷的,而这种苦闷只能借游山玩水来加以排遣。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用了一些轻松的字样,又写游鱼之乐,以突出其活泼有趣,想借此表达出一种开朗澄净的心情。然而内心的忧闷却是轻易无法排解的,作者虽想忧中取乐,然而文章中流露出的却既不是陶渊明式的畅快悠然,也不是王维式的空明宁静,而是一种清冷寂寞之情。小石潭本身就处在一个幽深之地,潭水又是如此清冽凛人,溪流是“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即使是写欢快的游鱼也给人一种寥落之感,何况潭周围的环境还是:“竹树环合,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当此之境,作者不由触动了内心的忧郁孤寂之感,本想排忧解愁,却反而更添凄凉,因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样,作者的情感就通过字句之间隐约地表露出来,这种情蕴于中,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意韵隽永,余味无穷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娴熟的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