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这世界转变
立体一般地迅速,
一切完成的事件
归根都回到太古。
超乎转变和前进之上,
你歌曲前的歌音
更广阔更自由地瓢扬,
神弹他的琴。
苦难没有认清,
爱也没有学成,
远远在死乡的事物
没有揭开了面幕。
唯有大地上的歌声
在顿扬,在庆祝。
(冯至译)
(奥地利)里尔克
那个被称为音乐之乡的奥地利是一块神秘的乐土。且不说是什么造就了奥地利人民的音乐特质,只是那里的山石水岛都能化作音符,汇成乐谱,也就不难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具有的音韵美和对音乐所感怀的宗教般赤诚了。
《纵使这世界转变》这首诗,带有音韵的流动,同时,也充满命运的挽歌式的哀伤。
诗人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敏感的、多泪的生命体现象。诗人心理世界所反映的东西,远不是一般牵强附会的概念随便可以诠释清楚的。然而,对艺术大师来说,物质世界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他的心理的艺术世界。海明威作品里的海,总是一个柔弱的女孩,容不得一点强悍的狂怒;鲁迅的艺术里,听不到一丝粉红的、温柔的漫语,尽是黑暗中的人生呐喊。而在里尔克的诗中,转变的世界不是宇宙中滚动的球体,也不是冷暖交替的岁月,而是“云一般”“更广阔更自由地飘扬”的歌音。
作者的“歌音”里饱含了宗教情绪和朦胧色调,交织着心酸的怨诉和歌颂的交响,更表现了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感的内心遗憾。“苦难”和“爱”本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苦难和爱中,怎么会“认清”和“学成”?这种被动的感觉,犹如宗教里的“死乡”,“没首揭开了面幕”。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消极的状态中,在他的灵魂里常常有太阳的斑痕。
苦难和爱又是神圣的,能得到和承受它的人,心中自有一份财富,一份永远的存款。犹如音乐塑造了维也纳一样,爱和苦难细细地雕琢了作者那颗透明的心,使他在不能“认清”和“学成”的人生里,默默地做着爱和苦难的功课,接受着真理的启迪和琴声的抚慰,从而在体会出“一切完成的事件,归根都回到太古”的无奈之外,更深地把握了“唯有大地上的歌声,在颂扬,在庆祝”的生命欢乐。
歌本有欢乐的、悲哀的。但是,能唱出来,谁能说不是生命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