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荀子·天论》原文鉴赏
天行有常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②,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③,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④,则天下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⑤,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⑦。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⑧,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⑨,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⑩,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11),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12)。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3)。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14);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15)。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16),则惑矣。
列星随旋(17),日月递照(18),四时代御(19),阴阳大化(20),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21),夫是之谓天(22)。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23),好恶喜怒哀乐臧焉(24),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25),而不相能也(26),夫是之谓天官(27)。心居中虚(28),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29),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30),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31),其养曲适,其生不伤(32),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33),已其见象水可以期者矣(34);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5);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36);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37)。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38)。
【注释】 ①天行:指大自然的一切运行、变化。 ②治:合理的措施。 ③本:指农业。 ④养备:生活资料充备。动时,动作得时。 ⑤修:当作“循”。 ⑥“饥”字下原有“渴”字:衍文。⑦妖怪:指自然灾害或变异。 ⑧罕:稀,指怠惰。 ⑨倍:通“背”。 ⑩薄:迫近。 (11)受时:遇到的天时。 (12)至人:最明事理的人。 (13)大自然的功能。 (14)其人:指上文的“至人”。 (15)参:通“三”,意思是人能发挥主观积极性,关于利用天时地财,有所作为,与天地为三,亦即能占有一定的地位。 (16)愿:羡慕,希望获得。 (17)随旋:相随运转。 (18)递:交替。 (19)代:接连。御,行。 (20)大化:变化万物。 (21)无形:大自然无形迹可寻。 (22)天:自然现象。(23)形:形体。具,具备。神,精神。 (24)臧:通“藏”。 (25)能:功能。 (26)相能:互相代替。 (27)天官:自然具有的官能。 (28)中虚。中间。 (29)财:通“裁”,改造,利用。非其类,与人异类的万物。(30)官:职守,使天地为人类造福。 (31)曲:周到。 (32)生:生命。(33)志:知。 (34)已:通“以”通乃。见,读xian。见象,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期,期待。 (35)宜:宜于生长的各种条件。息,生长蕃殖。(36)数:指四季运行的自然规律。事,依时从事的生产。 (37)和:原作“知”。 (38)官人:任人。守天,指研究掌握自然规律和现象。
【今译】 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不为尧而存在,也不为桀而消失。用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能得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会遭凶灾,加强农业、节省用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能使人病;遵循自然规律、不三心二意,天就不能使人遭受祸殃。所以,水灾和旱灾不能使人发生饥荒,严寒和酷暑不能使人发生疾疫,异常、不祥的现象不能使人发生凶险。农业荒废,用度奢侈,天就不能使人富足;给养不足、行动怠惰,天就不能使人齐全;违背自然规律、任意妄行,天就不能使人吉祥。所以水灾和旱灾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和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疾疫,异常、不祥的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凶险。遇到的天时和平治之世相同,但受到的祸殃和平治之世不同,不能埋怨上天,自然的规律使事情变成这样。所以,明通自然和人事分际的,就可以叫做“圣人”。
不实际行动就能够成功,不刻意追求就能够获得,这就叫做“天职”(大自然的职能)。象这样的道理,虽然深,至人不去考虑;虽然大,至人不去施展才能;虽然精,至人不去考察;这就叫做不跟天争职。天有它的时令,地有它的物产,人有治理的措施,这就是人能在宇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与天地为三。舍弃占有一定地位应作的努力,而羡慕天地等自然现象,这就是不明事理。
群星相随运转,日月交替地照耀,四季连接着运行,阴阳造化万物,风雨广泛布施,万物都得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和气而生长,都得到这些自然现象的滋养而成就,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可是看得见它的功效,这就叫做神。都知道它成功的原因,没有谁知道它虚无的形迹,这就叫做天。只有1圣人不希求了解天(自然)。
天职已经建立,天功已经成就,形体具备精神产生,爱好和憎恶、欢喜和恼怒、悲哀和快乐这些感情就包藏在其中,这就叫做“天情”(自然的感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躯,它们的功能各自有所接触,但不能相互代替,这就叫做“天官”(自然的官能)。心脏位于身体的中间,用它来统治五官,这就叫做“天君”(自然的君主)。利用和人类不同的万物,以供养人类,这就叫做。天养”(自然的供养),顺应人类的自然需要的就叫做福,反过来就叫做祸,这就叫做“天政”(自然的政令)。蒙蔽自己的天君,搅乱自己的天断,放弃自己的夫养,违反自己的天政,背离自己的天情,因而丧失自己的天功,这就叫做大凶。圣人澄清自己的天君,端正自己的天官。充实自己的天养,顺从自己的天政,涵养自己的天情,从而成全自己的天功。这样,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了,天地就能各尽其职,而万物都能供人役使了。他的行为都有条不紊,他的养护相当安适,他的生命不受到伤害,这就叫做知天。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不去做不能做的事,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用不着想的问题。对天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现象中可以期待的;对地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条件中可以生长繁殖的;对四季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规律中可以依照着进行生产的;对阴阳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的和气可以用来治理政事的。任用人来研究掌握自然现象,而自己遵循自然规律。
【集评】 明·陈仁锡《古文奇赏·荀子》:“不与天争职,非尽人事不可。……以人立之,以人成之。
【简评】 荀子认为天是自然之物,自然的发展有它的客观规律性,不能随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所以,应该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更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不仅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同样,天也和人的吉凶、祸福、贫富、病全无关。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并尽人的努力,人就能在宇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一节中,荀子还表现了辩证法思想,从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出发,他认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这种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思想,是古今明智者的共识。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①,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②,畜积收藏于秋冬③,是又禹桀之所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④:“天作高山⑤,大王荒之⑥;彼作矣⑦,文王康之⑧。”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地辍冬⑨,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⑩。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11)。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12)。《诗》曰(13):“礼义之不愆(14),何恤人之言兮(15)。”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16),非知也(17);君子啜菽饮水(18),非愚也;是节然也(19)。若夫志意修(20),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21),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22),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23),在此耳。
星队、木鸣(24),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5),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26),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呜,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27)。借耕伤稼(28),枯耘伤岁(29),政险失民。田萝稼恶,籴贵民饥(30)。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政令不明,举错不时(31),本事不理(32),夫是之谓人妖;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33),上下乖离(34),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妖。妖是生于乱,三者错(35),无安国。其说甚尔(36),其灾甚惨(37)。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妖(38),可怪也,而亦可畏也(39)。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40)。
雩而雨(41),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 卜筮然后决大事(42),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43)。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札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44),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45),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46)。
大王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4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48),孰与骋能而化之(49)?思物而物之(50),孰与理物而勿失之地?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51),则失万物之情。
【注释】 ①瑞历:指节气。 ②繁启:指新生。 ③畜:通“蓄”。 ④见《诗经·周颂·天作》。 ⑤作:生。 ⑥大王:即太王,又称古公宜父,周文王的祖父。荒,大,指开辟。 ⑦作:开创。⑧康:安。 ⑨辍(chuo,音绰):废止。 ⑩匈匈:与“汹汹”同,喧哗之声。 (11)常体:固定的性体。 (12)功:功利。 (13)此为佚诗。 (14)此句原脱。愆(qian,音干):错。 (15)恤:顾虑。 (16)后车:侍从之车。 (17)知:通。智”。 (18)啜(chuo,音绰):吃。菽,豆类,泛指粗劣之食。 (19)节:指时运。 (20)志:原作“心”。 (219)敬:严肃对待。 (22)错:通“措”,搁置。 (23)县:通“悬”,远。 (24)队:通“坠”。 (25)党:通“傥”,偶然。见,读xian,出现。 (26)险:险恶。(27)人妖:人事中的反常现象。 (28)楛(ku,音苦):草率,马虎。 (29)原作“耘耨伤”。枯:通“楛”,耘,除草。岁,收成。 (30)籴(di,音敌):买进粮食。 (31)错:通“措”。 (32)本事:指农业。 (33)“父”字上原有“则”字。 (34)乖:不和谐。 (35)三者:指上文三种人妖。错,交错。 (36)迩:通“迩”,近。 (37)灾:原为“菑”。 (38)妖:怪异。( 3 9 ) “亦”原作“不”。 (40)磋:切磋,学习研究。 (41)雩(yu,音余):求雨的祭祀。 (42)卜: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问吉凶叫卜。筮,用蓍草占卦叫筮。 (43)文:文饰。 (44)睹:当作“睹”,明亮。 (45)君人,统治人。 (46)“亡”字上原有“尽”字,衍文。幽险,阴险。 (47)孰与:表示比较的一种固定格式。物畜,当作物来畜养。 (48)因:听任。多,重视。 (49)骋:施展,发挥。 (50)第二个“物”字:察看。(51)错:通“措”,放置。
【今译】 世道的治乱,是因为天吗?回答说:日月星辰节气,这在禹和桀的时代都相同;可是禹时就天下平治,桀时就天下混乱,可见治乱不是因为天。是因为时令吗?回答说:“万物在春夏发生、成长、在秋冬蓄积、收藏,这又是在禹和桀的时代都相同的;可是禹时就天下平治,桀时就天下混乱,可见治乱不是因为时令。是因为地吗?回答说:万物得到地就生存,失去地就死亡,这又是在禹和桀的时代都相同的;可是禹时天下就平治,桀时天下就混乱,可见治乱不是因为地。《诗经》说:“天生成大山,太王开发大山;太王开创了基业,文王安守着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因为人讨厌寒冷而停止冬季,地不因为人讨厌遥远而停止广度,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而停止他的行动。天有永恒的规律,地有永恒的征象,君子有永恒的性体。君子遵循自己行为准则,而小人计算自己的功利。《诗经》说:“如果不违背礼义,何必害怕别人说闲话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楚王身后跟随着一千辆车,这不是智慧;君子吃粗粮、喝凉水,这不是愚蠢;这是各自的时运造成的。至于意志美好,德行笃厚,智虑明通,生在今世而向往古代,那就是我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自己能做到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小人舍弃自己能做到的事,而去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君子严肃地对待自己能做到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所以天天进步;小人舍弃自己能做到的事,而去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所以天天退步。所以君子天天进步的原因和小人天天退步的原因,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相互悬隔的原因就在这里。
星星坠落、树木呜叫,人们都很害怕。问道:这是什么?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当中少见的东西。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如果害怕它,就是不应该的。有的时候日食、月食,有的时候风雨不调,有的时候怪星出现,这是任何时代都常有的现象。如果君上贤明、政治平顺,那么这些现象同时出现,也没有关系;如果君上昏庸、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一种也不出现,也没有用处。那星星的坠落、树木的呜叫,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当中少见的东西。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如果害怕它,那是不应该的。
已经出来了的事物中,人事中的怪异现象是可怕的。耕种粗疏会伤害庄稼,耘耪粗疏会减少收成,政治险恶会失去人民。土地荒芜庄稼不好,粮食昂贵人民饥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就叫人事中的怪异现象;政令不清明,措施不适时,农业不治理,这就叫人事中的怪异现象;礼义不整饬,内外无分别,男女淫乱,父子猜疑,上下不谐、背离、寇盗、灾难并起,这就叫做人事中的怪异现象。怪异现象是生于昏乱的,这三种怪异现象交错出现,就没有安定的国家。这种说法道理很浅近,但是这种灾难很惨重。用力不合时宜,牛生马、马生牛,各种牲畜作怪,这是可怪的现象,也是可怕的现象。有记载说:“万物之中的怪异现象,书籍中是不说它的。”没有用处的辩争,无关紧要的察考,应该舍弃不去追求;至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妇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学习研究不放弃的。
求雨而下雨,这是怎么回事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和不求雨而下雨一样。日食、月食就救助,天旱了就求雨,经过占卜决定大事,这不是要得到自己所希求的东西,而是为了文饰政事。所以君子把这当作文饰,而老百姓却把这当作神。把这当作文饰就吉祥,当作神就凶险。
在天上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东西,在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东西,在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东西,在人中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东西。所以,日月如果不高,它的光辉就不显耀;水火如果不积聚,它的光润就不广泛;珠玉如果表面不光亮,王公们就不把它当作宝贝;礼义如果不在国家中施行,功名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命运在上天,国家的命运在礼制。统治者,崇尚礼制、尊重贤士,就可以成就王业;注重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成就霸业;喜好财利,多行诈术,就会自取危困;玩弄权谋,施行颠覆,行为阴险,就会自取灭亡。
崇尚天而思慕它,哪如把它当作物收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企望时节而等待它,哪如适应时节而驱使它呢?听任万物而重视它,哪如施展智能而变革它呢?思慕万物而注视它,哪如治理万物而不丧失它呢?羡慕万物生长的条件,哪如掌握万物成就的规律呢?所以,放弃人事而思慕上天,就会失去万物的真情。
【集评】 明·陈仁锡《古文奇赏·荀子》:“味之不尽。……王安石祖此论,遂以不畏天变坐之。书不善读,大者误国。……天不可颂,况于人乎?……生物是天事,诚者自成,成物不干天事。”
【总案】 荀子认为天道只是自然现象,而不是有神在主宰,并且与人事无关,社会的治乱的根源不在天地,而在人的作为。所以,人应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不依赖自然,更不应该迷信天命。人对于自然,应该“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有物之所以成”。这种以“制天命而用之”为核心的光辉思想,是荀子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①。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②,乱生其差③,治尽其祥。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④,匿则大惑⑤。水行者表深⑥,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⑦,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⑧,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⑨,无见于信⑩;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11);宋子有见于少(12),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13)。《书》曰(14):“无有作好(15),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注释】 ①贯:纲系,贯穿始末的原则。 ②大体:主要原则。 ③差:差错。 ④畸:偏差。 ⑤匿:通“慝”,邪僻。 ⑥表:标明。 ⑦偏:一个方面。 ⑧慎子:即慎到,战国时赵人,法家。 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诎,屈。 ⑩信:通“伸。 (11)畸:不齐。 (12)宋子:即宋荣子。战国时宋人。 (13)化:教化。 (14)见《尚书·洪范》。 (15)作好: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
【今译】 历代帝王不变的法则,足可以做为“道”的纲领。一代废止一代兴起,都要用这个纲领去适应。整顿这个纲领,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纲领,就不懂得应变。纲领的主要原则没有亡失,出了差错,就发生混乱;系统地实行,就能够平治。所以“道”认为好的东西,适中的就可以遵从,偏差的就不可以实行,邪僻的就会迷失方向。走水路的人要标明水的深度,标志不明确就会被淹没;治理人民的人要标明“道”,标志不明确就会造成混乱。礼制就是标志。不合乎礼制,就是昏暗之世;昏暗之世,就天下大乱。所以,“道”没有不明亮的时候,在外在内有不同的标志,暗处明处都有不变的法则,人民才可以免去陷溺的祸患。
万物是“道”的一个方面,一物是万物的一个方面。愚者是一物的一个方面,而愚者自以为懂得“道”,这就是无知。慎子只看到事成之后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事情发生之前的原因;老子只看到事物屈折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伸展的一面。墨子只看到事物齐同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歧异的一面;宋子只看到事物少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多的一面。只有事后的结果而没有事先的原因,群众就没有门径;只有屈折而没有伸展,贵贱就没有区别;只有齐同而没有歧异,政令就不能施行;只有少而没有多,群众就不能教化。《尚书》说:“不要有所偏好,只要遵循先王的大道;不要有所偏恶,只要遵循先王的大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集评】 明·陈深《诸子品节·荀子》: “此章却理胜文奇,‘贯’字作目。”
【总案】 荀子在这一节认为百王有一贯不变之道,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全篇的主要思想不相称,这反映了荀子思想的局限性。但荀子的这种一贯不变之道即他极为崇尚的“礼”,“一废一起,应之以贯”,这和他的政治观又是一致的了。
这篇文章文词精严矫健,气势充沛;说理能深入浅出;多用排比句,骈散兼施,是说理文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