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列勃尼科夫,威烈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作品分析

【生卒】:1885—1922

【介绍】:

原名维克多。俄国未来派*创始人之一,杰出的立体未来派*诗人。大学时,读过数学和语言学。1908年开始发表诗作。1912年遇马雅可夫斯基*,成了俄国未来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一年十月,他与马雅可夫斯基、戴维·布尔柳克*、克鲁普聂赫等人一起发表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这本诗集也收有他们共同署名的未来派宣言,表示了他们对现存文字的憎恶和创造新词的愿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反对这场不义的战争,在《奴隶的海岸》《马谢罗夫卡之战》中,他对这场灾难性的战争,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他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竭诚拥护和热烈欢迎的。在短诗《真正的》(1921)《黎明前的黑夜》(1921)中,他称这一革命是不可抗拒的造反。他对未来世界,充满了热切的幻想。在长诗《和谐的世界》(1920)中,他描写了未来社会一幅幅幻想的画面。他一生献身于未来主义诗歌运动。最后死于诺夫格罗德省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中。十月革命前,赫列勃尼科夫蜚声文坛。十月革命后,声誉开始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指斥为形式主义者,几乎被人遗忘。后来恢复名誉,但直至八十年代初还未出过他的全集的新版本。

赫列勃尼科夫的艺术观比较复杂。他和马雅可夫斯基一起,提倡艺术的功利主义;他反对神秘主义和目光短浅的象征主义*,但又主张关于事物和词汇方面的象征主义,他早期诗作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他提倡一种“超逻辑语言”,主张创造出一个“词汇新天地”,这使他的诗显得鲜明、生动,然而难于被接受,马雅可夫斯基早期曾高度评价过他的“超逻辑语言”的实验;他创造了一种适应那些自由奔放词汇的“转意”章法;最后几年,他还曾向民间歌谣学习,他的诗歌中一度出现了一种可以理解的朴素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赫列勃尼科夫对于艺术事业的重要贡献。赫列勃尼科夫的未来主义,打着象征主义的鲜明烙印。他曾说:“我们把元音字母作为时空关系(意向的性质)来理解,而把辅音字母看成是色彩、音响和气味。”这种看法买来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的《母音》*。他也象其他的未来主义诗人那样,不甚审慎地或简直就是十分轻率地杜撰新词。如将“笑”任意改变其前缀与后缀,创造了一些似“笑”非“笑”的新词,他的诗自然是难于被理解和接受的。他个别的诗,还有美化封建宗法秩序的倾向(如《黄教僧和维娜斯》,1912;《山妖和林魔》1913,等)。所有这些,正是未来主义诗人赫列勃尼科夫艺术表现的特征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