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文学重要流派之一,堀起于大正末年的20年代中叶,解体消失于20年代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在西方出现了两股主要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与无产阶级文艺。它们都对日本有重大的影响。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都不同程度地传到日本。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日本社会体验到类似世界大战的幻灭感,虚无绝望的非理性反理性因素增加,一部分年轻作家有意无意地怀着与主张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相匹敌的愿望聚集在一起,举起了文学改革的旗帜。这些作家1923年大多是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的同人,1924年集合在《文艺时代》的周围。倡导这一杂志的有菅忠雄、今东光*、石浜金作,响应者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伊藤贵麻吕、加宫贵一、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十一谷义三郎、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人。新感觉派这一名称是评论家千叶龟雄于1924年在《世纪》杂志上发表《新感觉派的诞生》一文而产生的。这些作家受到了西方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派文艺的影响,先在创作实践上,后在理论主张上形成了作为一个流派的一致追求,他们自觉地接受并强化了新感觉派的特征,使新感觉派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而正式成立。这一流派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有《头与腹》、《苍蝇》、《上海》(横光利一)、《感情装饰》(川端康成)、《刺绣蔬菜》、《结冰的舞场》(中河与一)、《军舰》、《瘦新娘》(今东光)等等。理论文章主要有:横光利一的《新感觉论》(发表时初名《感觉活动》)、川端康成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新感觉辩》等。他们主张主观真实,强调表现自我,推崇新的感觉,以感觉生活取代理性认识活动。他们主张,新的文学要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进行创作,从直觉、主观感觉出发来革新小说的技巧,包括革新表达方式和语言词藻。新感觉派的创作特色是,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对现代文明理性的强烈怀疑乃至无情否定;运用暗示、象征等多种手法追求新奇的文体与华丽的词藻。1927年《文艺时代》停刊。新感觉派成员开始分化。片冈铁兵向左转,加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行列,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尝试起新心理主义的手法,后来又回到自己的传统方向上。这样,作为一个文学运动与文学流派的新感觉派解体。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新感觉派双璧之称的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成为日本近现代的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