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见喜怒》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未尝见喜怒

【原典】

唐贾耽①,自朝归第②,接对③宾客,终日无倦④。家人近习⑤,未尝见其喜怒之色,古之淳德⑥君子,何以加⑦焉?

【注释】

①贾耽(730~805):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于天宝中举明经,贞元中历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顺宗即位,进检校司空左仆射,谥号元靖。事详《旧唐书·贾耽传》。②归第:回府。③接对:接待应对。④倦:疲乏。⑤近习:亲近熟悉的人。⑥淳德:淳厚的德行。⑦加:超过。

【译文】

唐朝贾耽,退朝回家后仍不停地接待宾客,终日没有倦色。家中的人更了解他的生活情况,从未见过他有欢喜和愤怒的表情。古代道德淳厚的人,也不过如此吧!

【延伸阅读】

《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在公众场合,大体会比较守规矩,因为感觉到他人的存在,所以行为也会收敛不少。然而一旦这种外在的约束消失,很多人就不见得能够自觉自我约束,所以才会经常出现“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古代的圣贤正是看到了人性中的这种弱点,于是特别提醒人们,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就得在“慎独”方面下足功夫,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也好像身处人群中,感觉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办事。世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做人要凭良心,干坏事虽然别人看不见,但什么都逃不过神灵的眼睛。儒家的“慎独”也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一个有神,一个无神罢了。说慎独容易,然行慎独很难。贾耽无疑是一位慎独主义者,史书说他“家人近习,未尝见其喜怒之色”。人的生活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的,一类是家庭的,前者属于外,而后者属于内。通常个体的弱点秘密,在家中都无法遁形,因为天天在一块,很难保存隐私。时下里一些官员的败露,不少都是祸起萧墙,虽然官员的生活对外人是隐私,但在家人面前却是透明的。所以贾耽能够做到连家人都看不出变化,难怪史官要感叹“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所以有人说,看一个人好不好,先得看他在家中的表现。一个家中口碑很差的人,在外面表现得即便再好,也要大打折扣。对于一般人来说,偶尔几次做到慎独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然而对于真正的慎独者而言,一贯的坚持原本就是它自身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