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兵鉴全集》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卷一
引韩琦语
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
引张巡语
临期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
卷四
引唐甄语
善用兵者,有进无退,退所以成进; 有先无后,后所以成先; 有速无迟,迟所以成速; 有战无守,守所以成战。
引俞益谟语
古云:“受降严于受敌。”……若受降不严,彼有疑畏而我多骄玩,设有不虞,变起仓猝,莫之能御矣。
[鉴赏]
《兵鉴全集》,清朝徐宗干编。徐宗干生平事迹不详。这是一本军事类书性的著作,它收集和集中了历代兵家名著和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军事方面的名言粹语,资料丰富,可读性强,借古鉴今,既可作为军事学术研究的参考资料,查阅军事名言的工具,又可作为军事理论教学的辅助材料,对于学习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有益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对前人的战争经验,进行认真而系统的研究,继承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才能正确地掌握战争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科学地探讨和预测未来。《兵鉴全集》的涉及面较广,这里仅就对于我们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某些方面,谈几点极不成熟的一孔之见。
一、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严加戒备,切实做好战争准备,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而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它是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矛盾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在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停停打打、打打停停的局面,双方为着各自的利益,举行和谈,签订协议,谋得一段时间喘息的机会与缓和的阶段。然而,这种缓和只是暂时表面的现象,是一种斗争的形式,一种斗争的策略,仍旧是战争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其中有一方,因此而放松必要的警惕,解除应有的戒备,相信对方从此握手言欢,天下从此太平无事,风云不再发生变幻,那便大错而特错,难免上大当,吃大亏。正如《兵鉴全集》在首卷的引语中所言:“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缓和是权宜之计,只有作好战争准备,才是切实可靠的。即使敌人投降了,受降也要比同敌人作战更需严加戒备,否则,一旦发生意外,那就无法控制了。“受降严于受敌”,这是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深刻教训,是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二、在具体的作战指导原则上,《兵鉴全集》全面地阐述了进与退、先与后、速与迟、战与守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关于这些,历代兵书颇多论及,而《兵鉴全集》的可贵之处,在于将“退”、“后”、“迟”、“守”都统统放在积极、主动的立足点上,它在卷四的引语中说,后退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前进,后发是为了更好地争取先制,迟缓是为更快地达成快速,防御则是准备进攻的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进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便是“有进无退,退所以成进;有先无后,后所以成先;有速无迟,迟所以成速;有战无守,守所以成战”。古代兵家认为,战不过攻守、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作为军人,特别是各级指挥员,一定要事事、处处、时时都要力争主动,避免被动。即使是一时遭受挫折,部队处于不利态势,不得不“退”、不得不“后”、不得不“迟”、不得不“防”时,也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退”、“后”、“迟”、“防”。
此外,《兵鉴全集》还强调指出,对于突发情况的处置,各级指挥员要灵活机动,学会临机决断。这就要求上级要了解下级的情况,下级要领会上级的意图,上下团结,三军一致,互相协调,人人自觉地努力作战,成为节制之师,便可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