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英雄的《拿破仑》

讴歌英雄的《拿破仑》

《拿破仑》是一部由法国作家、人、哲学家及演员于一身的阿贝尔·冈斯导演的电影。影片以拿破仑童年时代领导打雪仗开始,讲述了他从小人物一跃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的历程。

1780年,少年时期的拿破仑在军校学习时就显示出非凡的英雄气概。一次,士官生们在校园打雪仗,拿破仑头部受伤,帽子被打掉,但他毫不气馁,继续坚定沉着地指挥他的那一队同学抵御并反击另一队同学的进攻。这种不仅不服输,而且还要转败为胜的勇气,深得军校厨师弗娄里的钦佩。

拿破仑喜欢高翔的雄鹰。他养了一头小鹰,被几个淘气的同学有意放走了。拿破仑怒不可遏,在宿舍里与他们大打出手。后来小鹰又飞回来了,从此,它成为拿破仑荣辱一生的命运的象征。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在革命党人集会的科德里埃俱乐部的大厅内,革命领袖丹东指挥涌动的群众在高唱《马赛曲》。歌毕,又把歌曲作者德·里斯勒介绍给与会的群众。

后来,成为法兰西共和国国歌的《马赛曲》当时已成为革命者向专制暴政决一死战的战斗宣言。群众纷纷向革命的作曲家致敬——青年军官拿破仑中尉也在致敬的人群当中。那天,他还首次与约瑟芬相遇。归途中一位看手相的算命先生预言约瑟芬将来会成为皇后。

1792年,已晋升为上尉的拿破仑回到故乡科西嘉岛。那时英法两国已经交战。科西嘉民族主义领袖正阴谋投靠英国,拿破仑因鼓吹共和而遭通缉。

第二年的5月,拿破仑携带共和国的旗帜,乘一条小船,潜离科西嘉,投奔革命的法国大陆。在海上他遇到惊涛骇浪的考验,他用共和国的旗帜当风帆,同狂风巨浪进行了顽强的搏斗。

这时,巴黎的国民议会也像汹涌的大海:激进的雅各宾派和温和的吉伦特派为了争夺革命的领导权,正展开一场殊死的政治斗争。议员们唇枪舌剑的辩论,好比大海中前推后涌的激浪。

得到英国及欧洲大陆各国反动势力支持的法国保王党趁机在法国南方发动反革命叛乱。已晋升为少将的拿破仑接替讨伐叛军不力的卡尔多将军,升任前线总指挥。

司令部设在土伦郊外的一家饭店内,饭店主人恰巧是军校当年的厨师弗娄里。老厨师眼见10余年前的军校“小鹰”如今已成为英俊的将领,感慨万分;弗娄里的女儿维奥丽娜更对慕名已久的英雄一见钟情。

拿破仑果然不负众望,他以雷霆万钧的炮火轰击英军在小直布罗陀的要塞,逼迫英军连夜撤兵。土伦叛军失去英国支持,也就摧枯拉朽般瓦解了。

1794年,巴黎处于由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等雅各宾派领袖组成的公安委员会的恐怖统治下,形势十分紧张。丹东被推上断头台,拿破仑因拒任巴黎地区卫戍司令也遭逮捕;连约瑟芬都因涉嫌通敌而被投入监狱。

极端的恐怖政治导致“热月运动”,罗伯斯庇尔下台,冤狱纷纷平反。被释出狱的拿破仑提出出征意大利的作战计划,想以战功建树自己的威望,但计划未被采纳。

第二年10月4日,“葡月暴乱”意外地帮了拿破仑的忙:残余的保王势力趁革命阵营因长期内讧而力量大大削弱之际,在巴黎发动暴乱,拿破仑受命镇压,从而成为人们心目中挽救共和国于危难之时的革命英雄。

在一次为庆祝冤狱受害者生还而举行的大型舞会上,拿破仑向约瑟芬求婚。1796年春,他们结为伉俪。

然而,蜜月匆匆,新婚的将军就要出征,因为他的出征意大利的计划已被国民议会采纳,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行前,他来到议会大厅,丹东等革命先烈的英魂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向英魂宣誓,永远忠于革命理想。

连年作战的共和国士兵们集结在阿尔卑斯山下。他们疲惫不堪,而且装备很差。拿破仑骑着白马巡视宿营地,满山遍野的共和国士兵发出山摇地动的欢呼声,拿破仑发表激励士气的演说。

浩浩荡荡的共和国军队开进意大利境内。影片结束时,一头雄鹰冲天而起,盘旋在高空,三幅并列的银幕分别显现出蓝白红三种颜色,构成一面巨大的法兰西共和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