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  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孙子兵法》

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孙武兵法》等,孙武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共十三篇。全书总结了春秋末年以前的战争经验,侧重于战略战术的运用,创立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理论,又包含丰富的哲理,到目前,在国内外依旧有着广泛的影响。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约与孔子同时期而稍晚,春秋时期军事家。后入吴国,吴阖闾三年(前512年),以兵法十三篇拜见阖闾,并被阖闾拜为将,率军西破强楚,又曾大胜齐军。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①计:计谋,指战前谋划。 ②兵:指战争。 ③经:古代以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之以五事,即以道、天、地、将、法五事为主。 ④校:通“较”,比较。 ⑤情:真实情况。 ⑥令:使。 ⑦时制:季节气候。 ⑧险易:地势的险峻或平坦;死生:地势的有利或有害。 ⑨曲制:队伍的编制及信号规定;官道:官员的级别区分及其职责范围;主用:主指掌管,用指物资费用。即掌管军费开支,物资供给。 ⑩知:理解深刻。 孰:谁,指哪一方。 以:通“已”,已经;听:听从。 ⑬势:战略形势、战场优势。 因:根据;制:决定;权:权变。 ⑮用:做某件事情。 ⑯挠(náo):压制。 ⑰卑:轻敌。 ⑱佚:通“逸”,安逸。 ⑲先传:预先规定。 ⑳庙算:庙,宗庙;算:古代计数用的筹码。古代诸侯作战前,到宗庙举行会议,分析双方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的策略。

译文

孙子说:战争乃是国家大事,事关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而不能不好好研究。

研究战争,应当从五个关键点入手,思考选择对策,并且详尽地考察双方实情。这五个关键点,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能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这样民众就可以为君主出生入死,不畏艰险。所谓天,是指阴阳、寒暑等季节气候的变化。所谓地,便是地理位置的高低远近,地势的险峻平坦、开阔狭窄,地形的利弊。所谓将,是指将领的智慧、信义、仁慈、勇敢、严明等品质。所谓法,则包括军队的编制、官员的职责区分以及后勤供给。以上五个方面,将领都必须知道,了如指掌则能获胜,反之便会招致失败。因而,必须思考选择对策,并且详尽地考察双方的实情,包括:哪方的君主有道义?哪方的将领有才能?天时地利对哪方有利?哪方能贯彻执行法令?哪方的民众强盛?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赏罚分明?从这些我便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了。

将领能够听从我的计谋,任用他作战必胜,这样的人就留下来;将领不听从我的计谋,任用他作战必败,这样的人要开除。

依据有利条件而作出的战争策略,将领能够贯彻执行,于是创造有利的态势,作为外部的辅助条件。所谓“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采取机动的战略战术。

所谓战争,实际上是诡诈手段的较量。因而,擅长要伪装成不擅长;想要采用某种战术要伪装成不采用;在近处则要伪装成在远处;在远处则要伪装成在近处。敌人若是贪图利益,就要用利去引诱他;制造敌人混乱然后去攻取他;敌人若有实力,则要防备他;敌人若强盛,则要避开他;敌人若暴躁易怒,就用压制的方法激怒他;敌人若轻视我方,就要以卑辞示弱,使敌人骄傲自满;敌人若是安逸,就要使他疲劳;敌人若是团结,就要使他分裂。对付敌人应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妙计,但不可以事先作死板的规定。

战争爆发之前,在宗庙的谋划决策周密的,胜算也就多;在宗庙的谋划决策不周密的,胜算也就少。多谋划的取胜,谋划不足的不能获胜,何况那些不谋划的呢?我们从这些方面考察,即可知道战争的胜负了。

谋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军:古代兵制单位,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②旅:古代兵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 ③卒:古代兵制单位,一百人为一卒。 ④伍:古代最基本的兵制单位,五人为一伍。 ⑤辒(fénwēn):古代战车名。 ⑥(yīn):通“堙”,堆土成山。 ⑦縻(mí):牵制,束缚。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不战而降,举国屈服的是为上策;击破敌国则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的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则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的是上策,而打败敌人一个旅的则为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为上策,而打败敌人的一个卒则为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为上策,而打败敌人的一个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是最为高明的策略。

因此,高明的用兵策略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则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最差的则是攻城取胜,攻城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的。制造攻城用的大楯、辒,准备各种攻城的器械,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需要三个月。这样一来,将帅们控制不住愤怒之情,像驱赶蚂蚁一样驱使士兵去攻城,致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然而还是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善于用兵之人,不是靠战争而使敌人屈服,不是靠攻城而夺取敌人的城池,不是靠长时间的战争来消灭敌国,而是依靠全胜的计谋来取天下,这样他的兵力不至于折损,但是却可以获得全胜,这便是以谋略来攻敌的原则。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如果自己有十倍于敌方的兵力,那么就包围敌方;如果有五倍于敌方的兵力,那么就去进攻敌方;如果有两倍于敌方的兵力,那么就将敌人分割消灭;如果与敌人的兵力相当,那么就与敌人相抗击;如果少于敌人的兵力,那就要避免与敌人的正面接触;如果你的兵力比较弱小,那就得撤退。因为如果弱小的军队硬拼,就会成为强大的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如果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如果辅佐疏漏,国家必会衰弱。

因而,国君可能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懂得军队不能出击而让军队去出击;不懂得军队不可以撤退而让军队撤退,这种贸然的举动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了解军队内部的事务,却插手军队内部的事务,这样就使将士们不知所从。不了解战争中的权变之谋,却参与军队的指挥,这样就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的军队就会乘机而进攻,灾难也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因为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因而预知战争取胜的因素有五个: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获胜;知道兵力多、少的不同用法,能获胜;全军上下一心,能获胜;以有备待无备,能获胜;将帅有才能而君主不加干预,能获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因此说:既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就会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但是了解自己,那么胜负参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必败。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分数:军队的编制和员额。 ②形名:军队的规模和指挥号令。 ③奇正:正面攻击、常规战法为正,迂回侧击、非常规战法为奇。 ④碬:应为“碫”(duàn),磨刀石,泛指坚硬的石头。 ⑤五声: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五个音阶。 ⑥五色:青、黄、赤、白、黑,古代五种原色。 ⑦五味:酸、甜、苦、辣、咸。 ⑧鸷(zhì):凶猛的鸟。 ⑨节:节奏。 ⑩(kuò)弩:张满弓弩。 形圆:形容阵形密合无缝。

译文

孙子说:管理士兵多的军队和管理士兵少的军队的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和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就可以了。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部队作战的道理也一样,只要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可以了。率领三军将士,能够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既按常规战法作战,又善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的时候,如同以石击卵,这便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大凡作战,都是用正兵交战,用奇兵取胜。因此,善于用奇兵的人,他的变化就像天地那样没有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循环往返,周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似四季更迭。乐声只是五个音阶,但是五音的组合变化无穷,听不胜听;颜色只是五种色素,但是五色的变化,看不胜看;味道只有五种,但是五味的变化,尝不胜尝;战术只是奇、正两种,但是其变化也是无穷尽的。奇与正相互转化,就如同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又有什么能穷尽它呢?

湍流直下能够冲走石头,这便是“势”;凶猛的鸷鸟疾飞搏食,这便是“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节奏是短促的。这种态势像张满待发的弓箭,而这种节奏便是一触即发的弩机。

旌旗交错,人马纷纭,要在这样的混乱中作战而不使自己的行阵混乱;四周迷混不清,行阵周密,旋转应敌就不会被打败。

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整治与混乱,是由编制的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于态势的变化而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于实力的对比而产生的。

因而,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会故意向敌人显示军形,而诱敌上当受骗;给敌人尝一点甜头,敌人便会贪利进攻;用小利来引诱敌人,然后以精锐的部队来等待敌人。

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从态势的变化中寻求取胜的时机,而不会去苛责他的部下。因而他能够恰当地任用人才,巧妙地运用态势变化。善于运用态势变化的人,指挥作战,就如同滚动木石一般。木石的特性,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停止,圆的则容易滚动。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如同转动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这便是“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