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乔伊斯

西方文学·乔伊斯

爱尔兰小说家,人,剧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大师。1882年2月2日乔伊斯生于都柏林天主教之家,从小在天主教会学校受教育。17岁时为了读原本易卜生剧作,开始学习挪威语。1898年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现代语言,但尽管有非凡的语言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的学业并不优秀,他一直潜心钻研各时期文学,并准备从事文学创作。他反对庸俗的天主教主义,拒绝社会对他的所有要求,包括狭隘的爱尔兰文学复兴,振兴高卢语及民族政治,反对英国统治。1904年离开爱尔兰到欧洲,开始了自愿流亡的生活,先后在巴黎、的里亚斯特、苏黎世等城市生活创作,直到 1941年1月因病去世,乔伊斯所有小说都以故乡城市都柏林为背景,他的生活一直是他小说的中心。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都柏林人》(1914)。他宗旨是要为爱尔兰谱写“一部道德史篇章”,从童年、青年、成熟及社会生活四方面描写形形色色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幻灭。乔伊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中各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基于乔伊斯对“感悟”的观点——即在对表面平凡琐碎的事物描写中表现真实、深刻的含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青年斯蒂芬·迪德勒斯的成长,从他如何在天主教及民族主义气氛中渡过童年,到放弃宗教信仰,离开家乡,找到艺术灵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艺术家的生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乔伊斯叙述时运用的语言随着主人公从婴孩时期到成年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复杂,并运用内心独白等手法刻划主人公内心世界及他周围环境。这部小说体现了乔伊斯的观点,即艺术家必须脱离家庭,宗教,政治等的束缚,远走他乡,才能真正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这部小说因内容与风格的丰富而确立了乔伊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后他用了七年时间创作了《尤利西斯》 (1922)。小说在巴黎出版后,即被认为内容“淫秽”,而长期禁止发行,直到1933年才与读者见面,《尤利西斯》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新,最富实践性的小说。它的题裁似乎很小——三个主要人物犹太广告商布鲁姆,妻子莫莉和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个都柏林人在一天18个小时中的生活,然而乔伊斯把他们放在欧洲古老文明的背景上,使小说主题变得异常宏大。三个主要人物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 中三个人物相对,18个章节与史诗篇章相呼应。乔伊斯通过这个以古指今的平行结构用喜剧性讽刺揭示出过去历史与现在现实的强烈对比,并赋予表面卑微渺小的现实以悲剧性深度。这部作品中,现代都市中现代人的生活被刻画得淋漓尽至。技巧上乔伊斯变幻使用了么摹仿、梦幻、象征、意识流、现实主义等许多不同方法,并与主题相适应。由于小说中大量运用典故,技巧变化多端,语言晦涩,造成了读者理解的困难。乔伊斯最后一部小说《菲尼根们的苏醒》 (1939) 前后花了15年时间,作者自己认为是一部杰作。乔伊斯试图全力刻划一个现代“普通人”形象,它讲的是一个人一个夜晚的梦幻和狂想,这个人自始至终没有苏醒过。小说以死亡,复活及历史循环往复主题为中心,乔伊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已是混乱腐朽不堪,人们整日昏昏然,虽死犹生。为了表现这种夜晚意识状态,乔伊斯运用了一种梦境语言,词句叠加融合在一起,产生很多喻指,为了使小酒店老板代表整个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他还经常把英语和其它一些欧洲语言混杂在一起使用,增加了作品难度。乔伊斯与弗吉尼娅·沃尔夫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人物,而《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用意识流技巧是为了深入探求人的精神活动,更真实地表现内心纷乱的思绪和感触。它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毫无条理的,实际上却总是围绕着一个时隐时现的中心。在语言上意识流文学也尽管与内容相适应,乔伊斯采用省略句子,成分残缺,语法不规范,省去标点等真实地表现意识活动的特点。詹姆士·乔伊斯早期创作深受易卜生、福楼拜、契诃夫等人影响,其它作品还有诗集《室内乐》 (1907) 剧本《流亡者》(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