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雷岸与妹书·鲍照》全文赏析

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照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

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淩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苎蒿攸积,菰芦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褥,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绛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可数百里。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飞岭覆。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虀落。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

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协飙,夜戒前路。下弦内外,望达所届。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辞意不周。

译文

我自从冒着寒雨出发,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加上秋天的雨水浩漫无边,山间溪水大量流入长江,逆流而上行驶在宽阔无边的江面,游历在险绝的路上,在栈道上、星光下吃饭,结荷叶为屋歇宿在水边。旅途行客的贫苦艰辛,水路的壮阔漫长,所以直到今天早饭时,才到达大雷岸。路途行程千里,日子过了十天。凛冽的寒霜刺痛骨节,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

前些日子因为且行且宿,凭览河川与陆地;骋目娱怀于清流中的洲渚,纵目远眺黄昏的景色;向东回顾有五洲之隔,向西眺望江有九道之分。看地门的绝妙奇景,望天边的冉冉孤云。宏图大志,激发于心已经很久了!

南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呈现各种形状,负恃着气势竞相比高,映含着鲜艳的朝霞、闪射着灿烂的阳光,峰峦高低错落迭递着争高称雄,超越田中高高隆起的长陇,前后相连,可以环绕天边一周,横亘着大地无穷无尽。东面则是磨刀石一样平坦的原野,越远越低,无边无际。寒风中的蓬草在黄昏时卷起,高大的古树上与云平。旋风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鸟成群而归。静听风声却又寂然无闻,极目凝视鸟却不见。北面则是陂塘水泽和潜流,与湖水水脉相通。苎麻、蒿草积聚,菰米、芦苇丛生。栖息在水上的鸟,水中的鱼,智者吞吃愚者,大的捕捉小的,呼号噪叫、惊扰嘈杂,在水泽中纷纷攘攘。西面则是曲折的江水永远流淌,浩渺的水波与天相连。长流滔滔哪得穷尽、浩浩荡荡怎会枯竭!从古至今,行船前后相接。乡思全都溶入了波涛,悲怆填满了深潭丘壑。烟云飞归八极之外,最终化为天地间的尘埃。而江河奔腾汇集,永远东流不可捉摸。江河浩荡,知道它是什么原因呢!

转向西南望见庐山,独立雄峙更令人惊异。山脚压着大江的潮水,峰顶与星辰天汉相接。上面常常堆积着云霞,犹如雕锦缛采。夕晖映射出若木之花般的霞光,山岩与水泽上的雾岚连成一片,闪烁着光辉散下绚烂的彩霞,赫赫的光焰把天空照得一片通红。两旁升腾的青霭,环绕着紫霄峰周围。由山岭而上,雾岚散尽的山顶闪射出一片金光。半山腰以下,纯粹是青苍的黛色。庐山确实可以凭借天神的威力,镇守控制着湘江、汉水流域。

至如小水积聚汇入大水迅疾地奔流,山谷间溪水喷射,像憋着怒气那样互相撞击,洄流奔涌般激荡,则上穷尽于荻浦,下至于狶洲,南面迫近于燕,北面穷极于雷淀,削长补短,水流可至数百里。其中翻腾的波浪碰到天穹,高高的浪花灌进红日,吸进吐出百条河川,奔腾倾泻于千岩万壑。波上轻烟水雾凝聚而不流动,如华丽的鼎中水在沸溢。细弱的岸草茎叶从水披靡,巨浪渐渐迫近了田陇。巨浪崩散常常令人惊恐,像闪电般穿越、飞箭般迅疾。浪峰一会儿聚起一会儿跌碎,简直要把河岸冲走,使山岭颠覆。回迸的飞沫高过山顶,奔腾的江涛扫空山谷。河边的捣衣石被撞击得粉碎,曲折的河岸被冲刷成碎末飞落。抬头仰看天上的火星,低头俯听水上的波声,恐惧得使人屏住了呼吸,急疾得使人魄悸而心惊。

至于繁殖繁衍的各种水生动物,大都有奇异的躯体怪诞的外形,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有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有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辈,有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遮掩在逐浪的沙滩上,躲避在长满草的洲渚边,沐浴在雨中并列迎风,吐着水沫、梳理着毛羽。

在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游荡的鸿鹄在远处哀吟,砍柴取草的人一声叹息,船夫再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风吹送着雷霆狂飙,夜间必须提防前途。本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前后,可望达到目的地。冷暖难以调适,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近况,故聊且写下我的所见所感。途中匆匆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本籍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一说上党(今山西长治),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有《鲍参军集》传世。

赏析:潇洒自如俊峭飘逸,泼墨山水形似神肖

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是年秋,鲍照从建康(今南京)西行赶赴江州,至大雷岸(今安徽省望江县附近)作此书致妹鲍令晖。书中描绘了九江、庐山一带山容水貌和云霞夕晖、青霜紫霄的奇幻景色,表达了严霜悲风中去亲为客、苦于行役的凄怆心情,结尾转为对妹妹的叮嘱与关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鲍令晖,《玉台新咏》收其诗七首,钟嵘《诗品》曾予品评,以为“《拟古》尤胜”。

鲍照是刘宋时代一位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的杰出诗人。他出身贫贱,但从小胸怀壮志,不仅勤攻文学,而且也崇尚武略,很想做一番事业。由于南朝是一个门阀森严的社会,鲍照受尽了歧视与排挤,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仅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最后一次任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因此又称“鲍参军”。后来刘子顼谋反失败被赐死。鲍照当时在荆州,竟枉死于乱军之中。

为了谋求出路,鲍照早年曾向被称为“宗室之表”的临川王刘义庆献过诗。刘义庆赏识鲍照的才华,赐给他帛二十匹,并提拔他作国侍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刘义庆出镇江州。同年秋天,鲍照从京城建康(今南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就职,途中登上大雷岸,远眺四野,即景抒情,挥毫写下了《登大雷岸与妹书》。“大雷”是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当时鲍照才二十六岁,正年轻气盛,对前程充满了幻想与自信。但人微职卑的经历,使他对仕途的艰辛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与认识。

鲍照的妹妹鲍令晖是一位才女。在这封信中,鲍照以生花妙笔,泼墨山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神奇风貌。使一封普通的家书,成了南朝山水文学中的一篇奇文。

《登大雷岸与妹书》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叙述离家远游,备尝旅途艰辛的情形。大意是: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启程,能整天赶路的日子很少。更加上秋雨滂沱,山溪横流,在水深浪阔的江上行舟,历尽艰险。有时跋涉在峻险的山道,借着星光进餐;有时与荷花结伴,投宿在江畔泽边。旅途遥遥,风尘仆仆,备尝困顿艰辛,直到今日中午,才仅仅到达大雷岸。走了上千里,过了十多天,凛冽的寒霜冷彻骨节,悲凉的秋风撕人肌肤。远离亲人,客游他乡,心境是何等的凄凉!

这是鲍照第一次离家远游,虽说是去江州就职的,但对妹妹却依依不舍。旅途的艰辛劳顿,更增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寒雨”“严霜”“悲风”不只点明这次启程时在秋季,而且通过这些具体的萧瑟景物表现了他初次离家的愁思。但第一段并不是借景抒情的,它只是全文的一个楔子。鲍照从京城建康出发,沿长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大雷岸已“涂登千里,日逾十晨”。千里之行,十日所见,才是鲍照要告诉妹妹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叙述的“旅客贫辛,波路壮阔”,也就为下一步展开壮丽的长江风光做好了张本。

从“向因涉顿”到“吹涝弄翮”为第二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鲍照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登上大雷岸所见的景物。高山巨川,云烟鱼虫,尽收笔底,构成了一幅雄伟挺拔而又幽峭秀美的画图。鲍照在描绘这些景物时,不禁涂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使这一帧壮美的山河长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这一段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没有对山川景物作具体的描写,而是以提顿蓄势的笔法,极其凝练的文字,回顾了来路。大意为:前些日子,我跋山涉水,眺望河流平川,心神遨游于水中清明的小洲,又放眼饱览刚刚降临的暮色。东望来径,与家人遥隔五洲;西眺前路,目的地江州正在九道水分流之处。脚下是关山绝景,头上是天际孤云,眺望着如此壮丽开阔的景象,我埋藏在胸中的宏图大志早就被激发起来了!

重要的是最后一句:“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鲍照虽然出身低微,处处受人压抑,但他并不甘心寂寞,有着强烈的施展抱负的渴望。在他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述志时,就有人因为他地位卑微而加以劝止。鲍照勃然大怒道:“大丈夫岂可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刘义庆对他的赏识,使他获得了一次实现壮志的机会。因此,赴任途中,鲍照旷观川陆,周流绝景,便觉得天广地阔,一腔久藏心中的壮志豪情,不禁喷薄而出。这种慷慨激昂、高亢奔放的感情,也就构成了整篇文章描绘山川景物的基调。

如果说第一层是千里长轴的一个远景,那么以下三个层次则是中景或近景了。镜头慢慢推进,从不同角度摄下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第二层次就是一幅风格雄奇、气势宏伟的长江风光图:鲍照从南、东、北、西四个方向分别描写了途中所见的高山、平原、湖泽、江河。南边的“积山万状”,是说重叠的山峦,千姿百态,峥嵘奇特。群峰“负气争高”是拟人化的写法。因为鲍照的壮志豪情在胸中激荡,所以在他看来,群峰也有了生命,也能使气竞胜,试比高低。“含霞饮景”的“景”,就是阳光,“饮景”就是吸引阳光。凡高峻的山峰映照在云霞阳光中的,便称为雄长。“参差代雄”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群峰交替逞雄称霸。这两句也是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重峦叠嶂在紫霞白云间明灭莫测的景象。最后四小句是一个比喻,大意是:绵延不断的群山凌空飞起,它们昂首阔步,前后相连,犹如高出田中的一道长陇,围绕天边,兜圈有余;横亘大地,不见尽头。在这一节里,鲍照赋予高山峻岭以飞动的气势,它们充塞于天地之间,而又怒起竞胜,向你迎面扑来,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啊!

写东面的平原与北面的湖泽,则是用白描手法。“东则砥原远隰”一节的大意是:东面是一川平原,越远越低,无边无际。蓬草在黄昏的寒风中拔地卷起,苍劲的古树高耸云霄。当旋转的晚风从四野袭来,思恋故巢的鸟儿一群群地飞归山林,侧耳静听,却寂然不闻风声;纵目远望,却不见群鸟踪影。鲍照以寥寥几笔淡墨,勾出了一川秋野的广袤,特别点染了暮色君临时的肃杀与静谧。这恰与下面湖泽中的热闹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北则阪池潜演”的“阪池”就是水泽。“潜演”是指地下水脉。“栖波之鸟”是水鸟;“水化之虫”即游鱼。《说文》:“鱼,水虫也。”这一节的大意是:北面大小湖泽之间水脉相通,这儿是苎麻青蒿生长积聚、菰瓜芦苇生息繁衍的富庶之地。水鸟游鱼在水波中弱肉强食,追逐鼓噪,显得纷乱而喧闹。这一节,写法虽然也是白描,但在意境上却与上面平原一节迥然不同。“寒蓬夕卷,古树云平”突出的是秋野的萧条空疏,而“苎蒿攸积,菰芦所繁”突出的是湖泽的繁盛茂密;“旋风四起”“静听无闻”“号噪惊聒”,突出的是原野的沉寂宁静,而“纷乎其中”突出的是湖泽的喧嚣嘈杂,“思鸟群归”“极视不见”的视野是如此开阔,而“水化之虫”“强捕小”的观察又是如此细微。这种强烈的对比,构成了两幅各具风貌的画面,鲜明地表现了秋色中原野与湖泽的不同特色。

“西则回江永指”的“指”同“诣”字,是往的意思。“修灵”就是神,这儿是指河神,出自《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一语。这一节的大意是:西面,迂回曲折的大江奔腾远去,与天相衔。波浪滔滔,江流漫漫,怎会穷尽枯竭?自古迄今,江上舟只往来,络绎不绝。汹涌的波涛,惊险的潭壑,惹人愁思。江上烟云蒸腾,弥漫八万,最终还是化为浮尘游埃。只有这江水的汇集流泻,才是变幻莫测的。大江浩荡地奔流向前,有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对着汹涌激荡的大江,鲍照发出古今人事代谢的感叹。临川王刘义庆可以欣赏他的才华,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受压抑的地位。“思尽波涛,悲满潭壑”正写出了他处处受人掣肘的痛苦。他借眼前“烟归八表,终为野尘”的自然景象,发泄了对世族豪门的不满与蔑视。鲍照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痛苦、迷惘与反抗,借着变幻无穷、奔腾而去的江水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

从大雷岸远眺四方,高山、平原、湖泽、江河的方位是虚构的,并不是实际上的地理位置。但第三层次描绘的庐山,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实景,它是那样绚丽、神奇,“上常积云霞,雕锦褥”中的“褥”,《说文》解为:“繁采饰也。”“锦褥”是形容庐山云霞的鲜艳秾丽,这是平时的景色。但庐山的色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若华”即若木之花,语出《淮南子》,说的是霞光,从“若华夕曜”句看,指的是晚霞。“传明散彩,赫似绛天”描写的就是晚霞放出的光亮与色彩,或赫或绛,赫是火红色,绛是深红色,两者还有细微的差别,反映了色彩层次的丰富与多变。“左右青霭,表里紫霄”的“青”与“紫”也造成色彩上的鲜明对照。而当暮色笼罩,庐山峰顶只剩下最后一缕“金光”时,“半山以下,纯为黛色”。“黛色”,即深青色。一明一晴,对比是如此的强烈。鲍照的庐山图,是一幅水彩画。一座庐山就浸在绚丽的色彩中了。这色彩,是阳光给的,云霞给的,雾气给的,所以庐山不仅娇美鲜艳,风采斐然,而且在烟云夕照的变幻中气象万千,属示出它的雄伟壮丽,气概非凡。最末二句“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既是对庐山奇丽景象与雄武形势的赞美,也是对这一鲜明形象的高度概括,显得准确而有力。

第二大段的最后一个层次只写一个“水”字,读来却叫人惊心动魄:“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一口气就写了四种不同的水流:细流急疾地汇成巨川,山溪汩汩地喷射不息,疾风鼓起的水浪发怒似的相互撞击,汹涌曲折的江水激荡无前。“潀”是小水汇大水的意思。“洞”是急速的样子。“豗”是碰撞。“涌澓”的“澓”就是曲水回流。这些水流虽有大小巨细之分,但都争先恐后地奔腾向前,锐不可当,“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北极协淀”,到达的地域,如此广远。“削长埤短,可数百里”是说,如果把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流水断长补短,合在一起,可有数百里方圆。你看,鲍照要任意剪裁流水,这想象是多么神奇!接着,他以更加峻峭飘忽的笔势,接连不断地拓开了一幅又一幅突兀奇险的画图。“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描写那翻腾咆哮的巨浪,上能滔天蔽日,下则侵吞万水千山,这是何等的壮观。“轻烟不流,华鼎振涾。”是一个比喻。“华鼎”就是金鼎。“振涾”是水珠滚动的样子。这个比喻真是太别致了。接下去,鲍照加快了描写的节奏,几乎都是二句一景,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眼前。“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是说洪波冲倒了岸边的细草,又向田陇逼近。“朱”在这儿解释为草茎。“蹙”是逼迫的意思,生动地刻画出洪波凶猛的来势。“散涣长惊,电透箭疾。”是说波浪突然崩碎飞散,如闪电快箭,令人惊叹。“散涣”是指浪花崩散。浪花之美,就在它的突如其来,瞬息万变。人受其“惊”,这一声惊叹包含多少赞美!“穹溘崩聚,坻飞岭覆”二句是说一座座巨浪,一会儿抱成一团,一会儿又跌得粉碎,简直可以把河岸冲走,叫山岭倾覆。“穹”是高,“溘”是水,“穹溘”就是大浪。“坻”是水中高地。大河激浪的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就生动地体现在“坻飞岭覆”的画面之中。写“势”、写“力”,容易流于空疏,而一“飞”一“覆”之间,则把这“势”与“力”形象化了。“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齑落。”四句是说,撞击退回的水沫盖满了山顶,呼啸奔腾的波涛洗空了山谷。激浪奔来,把坚硬的山石与弯曲的河岸都冲击得粉碎。“碪石”就是河边捣衣石,“碕岸”就是曲岸,“齑”是碎末。鲍照对惊涛骇浪的描写是层层推进的。上面写到“洪涟陇蹙”,是说洪波紧逼田陇,具有威胁性;接着描写“坻飞岭覆”,说巨浪终于把河岸冲走了,使山岭倾覆了,但这样的描写还是从大处着墨的。现在是“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齑落。”这“摧碎”“齑落”显然比“飞”与“覆”的冲击力更加巨大,有力地突出了大江激浪恣肆汪洋的气势。鲍照以他雄健的笔力,摹绘了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大江激浪图。我们读来,宛如身临其境,胜景过眼,应接不暇。这一节的最后四句“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是说:遥望火星,侧耳江涛,不禁令人气息屏止,神魂战栗。“大火”是火星名,“胁息”就是屏住呼吸。鲍照之所以把“仰视大火”与“俯听波声”对联起来,是因为他描绘的惊涛骇浪,翻腾于天空与江面的整个空间,这种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不只使鲍照,也使读者都感到“胁息”“心惊”了。

在这一节对“水”的描绘中,鲍照特别注意对名词与动词的锤炼。遣用名词,尤为丰富多彩。比如:描写“波浪”,就铸造了“腾波”“高浪”“洪涟”“奔涛”等词,不仅极其凝练,而且形象生动逼真,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形容水浪动态的,如“坻飞岭覆”固然千锤百炼,颇具匠心,而像“鼓怒”“触天”“灌日”则更是吐奇脱俗,一鸣惊人。这里的动词描绘出了波浪挺举飚发、恢宏壮阔的气势,赋予波浪以鲜明的性格,表现了鲍照奇崛丰富的想象。

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惊涛骇浪之后,鲍照突然把笔锋一转,悠然自得地描写起水中的鱼虫鸟兽。如果说惊涛骇浪令人气息屏止,那么这些水族珍奇实在叫人赏心悦目:“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是说这儿生息着品种繁多、千奇百怪的生物,它们有着怪异的身躯和奇特的花纹。“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的大意是:这些奇异的鱼虫鸟兽出没在沙丘草洲之间,栉风沐雨,吐沫弄翅,逍遥自在,活跃异常。“类”“族”“俦”“属”都是类别的意思。这一节中,最引人兴味的是一口气列举的十六种奇禽异兽。这些水族,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有的实有其物,有的仅仅来自神话传说,有的还可能是鲍照信手拈来,临时起的名称。但就这些光怪陆离的名字而言,已经够人神往的了。“吹涝弄翮”这种悠然自得的神态更是惹人喜爱。山水文学不仅要“美”,而且要“奇”,才能富有魅力。对水族珍奇的描绘,真为整幅汹涌澎湃的水景画图增添了别一番闲逸优雅的情趣。

至此,鲍照戛然而止,把泼墨长江风光的饱笔轻轻提起。然后,淡淡地点染了几笔眼前的景色,托孤鹤游鸿给妹妹寄出了无限的情思:即全文的第三大段。此段又分为三个层次,前一个层次的大意是:在晨昏交替之际,遥望孤鹤游鸿在寒风中长啸远去,樵夫船翁也不禁叹息涕下,这种悲哀忧愁,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风狂雨骤,无法夜行,大约在本月二十三日左右,我可望到达目的地江州。这一节,开头六小句中“夕景”“晓雾”“孤鹤”“游鸿”“樵苏”“舟子”的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枯寂疏萧的画面。鲍照移情于景,写得楚楚动人。尤其是一“啸”、一“吟”、一“叹”、一“泣”,声微情哀,传响在夜深人静时候,更增添了森冷悲凉的气氛。这一段的第二层次表达了鲍照对妹妹的关怀与爱护,大意是说:天气冷热,很难适应。你要小心谨慎,早晚自己保重,不要把我牵挂在心。我怕你为我担心,姑且写上我所看到的一切。途中匆匆挥笔,文意并不详尽。这一节抒写兄妹之情,真是娓娓动人。鲍照为人一向粗率豪放。但信中对妹妹的声声叮嘱,却是如此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看来,慷慨激昂之士也不乏绵绵柔肠,脉脉温情。陈柞明说鲍照“既怀雄浑之姿,复挟沈挚之性”正道中了鲍照的性格特征。

《登大雷岸与妹书》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文感情雄肆奔放,想象瑰丽奇特,泼墨淋漓尽致。杜甫曾以“俊逸鲍参军”的诗句来比赞李白,可见潇洒自如、俊俏飘逸是鲍照、李白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艺术风格。鲍照从不拘泥于山川景物的准确方位,而是凭借想象的力量,描绘了一幅不受时间与空间制约的长江风光图。他能一会儿雄视“凌跨长陇”,一会儿细察“水化之虫”,一会儿远眺庐山的“金光”,一会儿近观碪石的“摧碎”。笔之所至,着墨饱酣,挥洒随意。鲍照丰富多彩的想象是对现实景物的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因而具有惊人的魅力。比如,他手握彩笔,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庐山淡妆浓抹;他拿起剪刀,要为奔腾汇聚的水流断长补短;他把“轻烟不流”的江面,比作一尊沸腾的金鼎。这些奇峭的想象,为全文增添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敖器之说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赞赏的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鲍照具有极强的审美能力。他不仅善于发现并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美,更擅长于创造并表现这种美。山水文学的美学要求,不是机械的“模景”,而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鲍照把长江沿途的山川景物,完全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中,体物写貌,不仅力求形似,更着意追求神肖。他赋予山川景物以灵魂,使它们成为有生命、有活力、有感情、有个性的艺术形象。鲍照自己负才任气,慷慨激昂,所以他笔下的高山才能“负气争高”“参差代雄”。当他自己的感情洪流与奔腾向前的大江合流时,大江才会“鼓怒豗击”“吞吐百川”。鲍照心境中的庐山,更像一位才貌出众的侠女,她不仅有飘飘欲仙的妩媚姿色,还有镇控湘汉的神奇威力。我们置身于这些性格鲜明、神态逼真的山水形象之中,遨游经过鲍照艺术再创造的长江风光图,怎会不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在《登大雷岸与妹书》中,鲍照以如此激越奔放的感情,峻健惊挺的笔势,饱蘸浓墨重彩,点染云烟,着意山水,酣畅淋漓地极尽自然景物的雄姿妍态,这在当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吴汝纶在评论这篇佳作时说:“奇崛惊绝,前无此体,明远创为之”正确地指出了鲍照对我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因此,《登大雷岸与妹书》并不只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它实在是一篇在我国山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