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舡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为南宋力主抗战的著名爱国词人。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六月,因言事罢官,八月由桂林途经洞庭湖北上,登湖中金沙堆而作此《观月记》。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庙一座,名青草庙,或称金沙堆庙。
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过湖上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极浓。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和《金沙堆》诗、《念奴娇·过洞庭》词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其词上阕写湖上月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前人说读此词,可以想见作者“潇洒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陈应行《于湖雅词序》)《观月记》与此词风格相近,同样表现出清旷之美。行文自然洒脱,如云气、如流水,倏散倏聚,颇有苏轼小品气象。
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他观月所产生的强烈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四美者与?”既点出他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极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我们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原因何在?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他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即使写景之中,也在所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谓“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极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对读者自有感发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条道理,就是记山水之美,可以以写景取胜,也可以以写情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