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节选)
原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欲无,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一章
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可道:可以言说。道,动词,说。常道:恒常不变的道。“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那么就不是一般的道。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字,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母:母体,根源。常:经常。妙:微妙、奥妙。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玄:深黑色,这里是玄妙的意思。众妙:万物变化之妙。门:门径,即万物变化之妙所出之所,也就是道。
二章
斯:这。恶已:恶,丑。已,通“矣”。相生:相互为生。相成:相互对立而生成。相形:相互对立而体现。形,体现。倾:倾倚,此处为存在的意思。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作“音”,单一发出的音叫作“声”。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作:兴起、产生。始:干预。弗:不。去:失去。
作者简介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聃,谥号伯阳,又称李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译文
一章
“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话,它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的大道;“名”可以用文辞去命名的话,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的道之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
“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谓玄妙、深远。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即“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对比存在,音与声互相转化,前和后互相跟随,一直如此。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进行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
有所施为,但不施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赏析
一章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做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二章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无为”的规律去做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同时 还蕴含深刻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