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

尊师 《吕氏春秋》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絜;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神农:传说中古帝名,又称炎帝。师:以……为师。悉诸:传说中为神农之师。黄帝:即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帝。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皆始于黄帝时。大挠:传说为黄帝史官,创造了以干支相配纪日的方法。颛顼:传说中古帝名,号高阳氏。伯夷父:传说为颛顼之师。帝喾:传说中古帝名,号高辛氏。伯招:传说为帝喾之师。许由:传说中的古代隐士。大成贽:传说中禹的老师。小臣:指伊尹,商王朝的开国功臣。吕望:西周王朝开国功臣。管夷吾:即管仲,助齐桓公成霸业,桓公尊为仲父。咎犯:晋文公之臣。随会:即士会,晋大夫。百里奚:秦大夫。公孙枝:秦大夫。孙叔敖:楚庄王令尹。沈尹巫: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吴大夫。文之仪:吴大夫。范蠡:越大夫。种:即文种,越大夫。爽:口伤病不能言。子张:孔子弟子。颜涿聚:春秋时齐大夫。梁父:泰山下一座山的山名。段干木:战国初魏国贤士,隐居不仕。驵(zǎng):牙侩,古时贸易中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子夏:孔子的弟子。高何、县子石:战国时人,孔子的弟子。指:受指责。乡曲:乡里。索卢参:墨家学派禽滑黎弟子。营:通“荧”,惑乱。疾:努力。讽:背诵。司:通“伺”,等候。观驩愉:注意老师的欢悦。驩,通“欢”。矜:骄傲。唐圃:菜园。葩屦:麻鞋。葩,通“萉”。罝(jū):捕野兽的网。蠲絜:清洁。絜,通“洁”。翔:通“跄”,小步快跑。内:通“纳”。正:主。齿:列。

(张 静)

 

〔鉴赏〕《尊师》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它高度评价了老师对于人的精神成长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规定了人们对于老师、学习和知识应取的态度。

作者以其广博的知识,首先一一列举了古代最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老师的名字,以大量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这些伟大人物的辉煌业绩是同他们的尊师和这些老师在精神上和事业上的指导分不开的。这样,文章就不仅为人们确立了尊师的榜样,而且揭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尊师传统,把这一传统与老师的作用视为历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文章对老师作用的强调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早在战国时期,宗教在政治、军事、司法、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先秦哲学又强烈地意识到统治者无止境的权力欲和享乐欲,他们的随心所欲的主观意志和喜怒无常的情感对于社会的巨大危害,这样,哲学家们就期望那些富有深邃的智慧、卓越的思想,具有高洁的人格和某些方面的专门知识的人来指导国家的治理、人的精神的成长、社会文化和个人事业的发展。尊师的观念和传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篇文章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方面的思想:

第一,文章提出:“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他们是专门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传授者,而在于他们是人的各种天性的培育者和潜能开拓者。根据文章的逻辑,人虽然生来就有感官和心智器官,具有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学习,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培育,这些能力不仅不能得到开发、提高,而且会变成消极的因素,把人引向堕落,危害社会。文章以颜诼聚、高何、县子石等人受老师教育前后迥然不同的表现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而老师对那些有问题的人的教育,也不是从外面给他们灌输什么,不是强迫他们接受什么,而是启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和培育他们的天性,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文章说:“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第二,老师教人,或求学者向老师求学,最重要的是“成身”,即成就自我,养成理想的人格。文章说“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它认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完美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具决定性意义:“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虽然此语流露了一些宗法主义的思想,但是它的旨意是讲理想的人格使人具有不可抑制的精神生命力,这是人们获取成就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三,尊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和发扬老师之道。即老师所信奉、教诲及其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信念、理想、志向,他的人生哲学、政治理念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言“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都是要求人们着重把握老师之道。文章把遵循和发扬老师之道视为求学者最重要的责任,甚至把那种遵循而不尽力弘扬老师之道的行为称为背叛。当然,这里的老师多是指大儒,即公认的杰出的权威的知识分子,那些社会上、或者朝廷上的卓越的精神指导者。显然,文章是想把他们,而不是把哪一个统治者视为社会的良心,民族的灵魂和文化发展的指路人。此文反映了儒家尊师以尊道的传统思想。

第四,求学者和社会应该尊重老师,在生活上尽心尽力地从各个方面关心老师。尊师不仅要体现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恭敬的态度,还必须表现于虚心、认真、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更要变为敬业精神和勤劳的品质,要从事体力劳动,种好庄稼、菜蔬,捕鱼打猎。既为治生业,因此也能以自己亲手劳动所得贡献给老师,向老师表示自己的敬意。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优良的尊师传统的形成是个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这篇文章对于服从老师的权威这方面论述得十分充分,然而,在教师如何加强与求学者的思想沟通、如何与求学者展开自由的、平等的学术讨论、如何做到教学相长这些方面没有涉及,这是此文的一个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