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游仙诗》原文与赏析

词曲赋文·游仙诗》原文与赏析

何 劭

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

光色冬夏茂,根柢无彫落。

吉士怀真心,悟物恩远托。

扬志玄云际,流目瞩岩石。

羡昔王子乔,反道发伊洛。

迢递陵峻岳,连翩御飞鹤。

抗迹遗万里,岂恋生民乐。

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

何劭,字敬宗,陈国阳夏 (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名门贵族,官至尚书左仆射。其父何曾,西晋初任丞相,生活奢侈,“日食万钱”,何劭更是挥霍无度,“日食两万钱”。据臧荣绪 《晋书》 记载,何劭 “博学多闻”,“善属文章”,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见。这首诗最早见于梁朝萧统《文选》“游仙”类中。当时游仙诗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正格的游仙诗,即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中的恬静心境,或以清淡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掩饰精神空虚; 另一种是借游仙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此诗当属前一种。

开篇两句写诗人所见景物,“陵上松”和“高山柏”。“陵”原指大土山,在此与 “高山”同义。“青青”、“亭亭”分别写松柏青翠的色彩和孤高耸立的形态。两句的意思是说,青翠的松柏耸立在高山上。这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文学较简练,但从对松柏的语言描写上看,缺乏新意。古诗中有 “青青陵上柏”和 “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曾有 “亭亭山上松”的诗句,因此袭用的痕迹很明显。三四句写松柏的特征。“光色”即光彩,无论严冬酷暑,松柏总是那样茂盛,闪烁着青翠的光彩,原因是它的根柢牢固,才不凋残零落。以上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不写松柏的气质和性格,而突出它孤高常青的外在特征,这里表现了诗人的追求,欲以松柏常青喻人世长生,寻到常青的根由,也可以悟到长生之道。那么长生之道在哪里呢? 自然引出下面诗人寻 “道”的内容。

自古以来,凡得 “道”者必心诚,所以第五句起笔就说 “吉士怀贞心”。“吉士”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这里是诗人自比,“贞心” 即纯正真诚之心,可见寻道之人高雅不俗。只有这样才能在悟彻自然景物中领会到非凡人所理解的深邃的道理。七八两句诗人再次表白自己的超凡,“扬志玄云际,流目瞩岩石”。“扬志”指与众不同的志向,“岩石”即险峻的山峰,两句是说,诗人的志向高深莫测有如在玄奥的云彩那里,目光不停的注视着峻峰之上,在那里有自己的希望。从五至八句,诗人刻画了梦寐得道,有超脱世俗之念的自我形象。诗人很清楚,不见仙人不得道,不得道也无以成仙,而 “玄云”、“岩石”都是仙人常往的去所,这里的志向、目光也只能在此停留了。

后面六句赞美仙人王子乔自由自在的生活 (“王子乔” 成仙的故事见于 《列仙传》)。你看,当年的王子乔以道人为友,离开伊洛后终于成仙,生活多么快乐,驾驭着翩翩起舞的仙鹤,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天地之大,可他举足万里,任意来往,有这样的乐趣,哪里还留恋人间之乐呢?王子乔的乐趣,是道家所说的最高层的“至乐”,返朴归真,将自身完全归于自然,这是凡俗之人享受不到的。“生民乐”是道家所说的“俗之所乐”,诗人对此早已厌烦了,不满足“日食两万钱” 的生活,他追求的是那 “至乐” 的生活。诗中一个 “羡” 字就把他求仙得道的欲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结尾两句,“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直吐衷肠。“怀慕”,是以敬仰之心怀念的意思,“类”为聚。诗人希望能长久的同仙人们在一起,思仙之情在心中缠绵不绝,以至于到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了。“眇然”即感到迷惑茫然。可见诗人求仙之心是多么的迫切,但也反映出诗人精神上的空虚,不见仙人就无法在人世间生存下去了。

这首诗表达的求仙之情如此强烈,而行文却清淡如水,丝毫没有深奥玄理之言,具有情雅之气。但诗中袭用前人之句并无新意,也显出诗人笔力不足的缺欠,正如前面所言未免有炫耀,卖弄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