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寄韬光禅师》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寄韬光禅师》原文与赏析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首诗见《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出自《东坡题跋》(又见《全唐诗》卷462),是白居易宝历年间(825—836)任苏州刺史时寄给杭州韬光禅师的。韬光在杭州灵隐寺西北的巢枸坞,为五代天福二年(937)吴越王建,旧名广岩院,后来因为唐长庆间韬光禅师曾结庵于此,乃改今名。据《咸淳临安志》记载,韬光禅师居此时,常与杭州刺史白居易往还唱和,某年元旦,白居易请他吃斋,以诗招之云:“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韬光禅师没有接受这次邀请,以诗答之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前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饮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谁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钖去,恐妨莺啭翠楼前。”韬光禅师的答诗极饶风趣,于此亦可见他们两人不拘形迹的深厚友情。“惟能饮水种金莲”,韬光种植的金莲今天仍驰名天下,可知远在唐代已有此花。白居易为释如满弟子,乃佛教禅宗南狱下第三世法嗣,见《五灯会元》卷三。他生平结交的和尚多属于禅宗人物,况且灵隐寺也是属于禅宗的临济宗,所以韬光禅师大概也是一位禅宗和尚。

《寄韬光禅师》诗是白居易七律创格的绝唱。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它深处于西湖北面的丛山峻岭之中,位于灵隐山麓,溪清水浅,树老林深,峰奇石朴,洞虚壑幽,是林泉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天竺山也是灵隐山的一部分,天竺寺(即下天竺寺)创建于隋开皇十五年(595),据《咸淳临安志》载,“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韬光在灵隐寺后西北半山上,亦可从灵隐寺的山门进入,自紫竹林沿山溪右边山道拾级而上,两旁茂林修竹,一涧流水淙淙,松风飒飒,空谷回声,景色十分幽雅。此诗前六句全系描写灵隐、天竺、韬光三寺相互连接的秀丽景色。“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开头就把这三所寺院的关系点明了。

又据《咸淳临安志》说,“灵山之阴、北涧之阳即灵隐寺,灵山之南、南涧之阳即天竺寺,二涧流水号钱源。泉绕寺峰南北而下,至峰前合为一涧,有桥号合涧”。灵隐寺在天竺寺的东北,天竺寺在灵隐寺的西南,东涧水与西涧水合流至合涧桥,颈联“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非常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种特异的景色,再站在涧水上遥望天竺山与灵隐山上的白云舒卷变幻,地上和天下的美妙景色交融在一起了。

腹联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则进而描绘灵隐、韬光寺院内的情景。灵隐寺中奇草异花,四时常开; 韬光在灵隐寺后半山上,也遍植花木,池中养植金莲花尤为驰名。从灵隐上到韬光,不仅可尽情眺望西湖一角的波光山影,而且一路有各种盛开的名花可供欣赏。如果再从韬光沿着原路返回灵隐,时而会听到山上寺院里响起阵阵钟磬之声,余韵悠然,令人神往。

这首诗最后两句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则寓景于情,总结全诗,点出题意,对韬光禅师的佛学造诣各德行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倾扬他传道之处时有月中桂子降落,使作品不仅在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古代相传月中桂子每年中秋夜里降落在天竺寺附近,那里就长出了又高又大的桂树,这地方据说就是今天灵隐寺附近的月桂峰。这虽然是无稽的传说,但佛教的禅思却化作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又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白居易的“宿因月中落”,都更增添了神话传说的美丽绚烂色彩。陈衍《石遗室诗话》云: “灵隐、韬光两寺实一寺,一山门实两山门者,用此格最合。其余 ‘东西涧’、‘南北峰’、‘前后台’、‘上下界’,无一字不真切。故此诗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惟东坡能变化学之。”陈氏从实践中证明了此诗的艺术价值。

苏轼在虔州 (今江西赣州) 天竺寺题白居易 《寄韬光禅师》诗石刻后说,他父亲苏洵庆历中游虔州时,犹见白氏此诗真迹,笔势奇逸,墨迹如新。后四十七年,苏轼南迁过虔州天竺寺,只见到石刻,墨迹已不复存在。苏轼认为白居易这首诗是自苏州寄给住在虔州天竺寺的韬光禅师的,但诗中有 “天香桂子落纷纷”语,无疑是韬光禅师将墨迹从杭州带往虔州天竺寺,以后就保存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