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平陵东》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平陵东》原文与赏析

曹 植

阊阖开,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飞龙。

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

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

《平陵东》 是汉乐府相和歌曲,出自民间,它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其中包括顶真技巧的运用。如: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洒,归告我家卖黄犊。”这种首尾相叠,有意重复的格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相叠之处往往是换意之处,意思转换自然清楚。曹植的这首 《平陵东》,第三、四句间的 “乘飞龙”三字及第六、七句的“灵芝”二字也有这种顶真关系,且每重叠处是一层意思,全诗共三层意思。头三句是第一层,诗人幻想自己羽化升天。阊阖,即天门。天衢,即天路。天门大开,出现一条天路,诗人身被羽衣乘飞龙升天。下面三句是第二层,写升天后与仙人一起去蓬莱仙山采摘灵芝。蓬莱:古代传说中神山名。《汉书 ·郊祀志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最后两句是第三层,说服用灵芝之后可以长生不老。王父,东王父,《十洲记》: 扶桑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居。

曹植的这首游仙诗,反映了他追求长生的愿望。讲求得道成仙,乃是中国道教的一大特征。《抱朴子》 中说: “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论仙》)道教认为,长生之道是可以寻求的,为此,道教采摭、造作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术,诸如外丹、内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蹻等等。于是,“长生不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成为道教神仙说的主要标志而为人们所熟知了。曹植诗中的羽化升天,服食求长生,显然是受道教的影响。

追溯起道教的思想渊源,最古的是殷商时代的鬼信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的神仙信仰以及东汉的黄老之说。东汉时期道教创立后,以得道成仙作为道徒信仰追求的目标。从此,神仙之说经宗教势力的渲染增饰和推波助澜,愈益发达完备,深入人心。

道教之创立于东汉末年,绝非偶然。东汉王朝由于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激烈的夺权斗争,政治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混乱状态,生命没有保障,人为的因素会不自然地带来死亡,使人感到前途的渺茫和悲哀,于是以追求长生为宗旨的道教的产生,就成了客观的社会需要。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大量的游仙诗也应然而生。

道教发展到魏晋时期已是蔚为大观,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已成为社会时尚。曹氏父子亦蒙其影响。曹操本人对求长生也颇感兴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张华《博物志》说他“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他(陀),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不过他是否真信人能成仙,则未可知。游仙思想在曹操的乐府诗中也有出现,他的这种思想基本是秦皇汉武之类的,乃是在人生意志得到满足之后的进一步要求。曹植虽对神仙之说表示过怀疑,如他的《辩道论》以及《赠白马王彪》中“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期”之句,但他也写了不少企羡长生、幻想神仙世界的游仙诗。与曹操不同的是,他的游仙诗乃是他后期那种备遭猜忌境况下的产物。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在《赠白马王彪》一诗中在任城王的暴亡进行深沉悼念的同时,“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的慨叹,也吐露了他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借“游仙”来表示自己不关心现实,以求全身免祸,并通过幻想仙境的自在来作为排遣生活中苦闷的一种手段也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