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宿化城寺庄》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宿化城寺庄》原文与赏析

冷 然

佛寺孤庄千嶂间,我来诗境强相关。

岩边树动猿下涧,云里锡鸣僧上山。

松月影寒生碧落,白泉声乱喷潺湲。

明朝更蹑层霄去,誓共烟霞到老闲。

化城寺庄,即今安徽青阳县九华山芙蓉峰下的九华街。街长约一公里,为四面环山,围绕如城的盆地,街中有化城寺、祇园寺旃坛林、月身宝殿等,是佛教胜地,化城一词,原出 《妙法莲华经》,意为一时幻化的城郭,左人即以此形容九华街的自然形势。山中化城寺建立最早,始创于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唐建中二年(781)辟为地藏道场,赐额 “化城寺”。

唐代多诗僧,如皎然、灵澈等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冷然的生平虽不详,但从《宿化城寺庄》诗观察,他不仅诗思清隽,且完全不同于专门奔走权门,沟通声气,借以邀名逐利的庸俗缁流。

诗首两句写地处丛山峻岭中的化城寺庄景色之美,不由得不引发诗人作诗的意兴。“强相关”,意为园外物的影响在主体本能产生的反应,陈后主诗有“风流岂云尽,娇态强相关”之句。当然这三字未必是诗人从陈叔宝那里学来,但遣词造意是相同的。

中二联具体刻画化城寺庄周围清绝的环境: 树木茂密、猿猴出没,白云缭绕,人迹稀少,月亮从天空升起,月光透过松林洒向地上,涧瀑飞溅,水声悦耳,静中寓动,以动衬静,刻画可谓深细。猿猴本居山上,攀树下涧饮水则树动。云雾中本见不到人,听到振锡声才知道有和尚上山。“锡”指和尚所持的锡杖,杖头有环,行则振动有声,称振锡,“松月” 一联,则不妨和王维的 《山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比。应该承认,王维诗仅是对清景客观的、冷静的摹写,而冷然此诗有声有色,反映了诗人处在这清景中的感受。这不仅是表现技法的差异,实际是两种不同意境。“寒”是形容月光如水,给人以寒意。“碧落”,指天空。

结二句写诗人领略这优美景色后产生的决心,明天将更入深山,誓愿终老与山水胜景作伴。“明朝”,明天,扣题中 “宿”字。“层霄”原义是天空,如晋庾阐 《游仙诗》“霄映紫芝,潜涧泛丹菊”,这里指高山。“烟霞”,山水胜景,古人称酷爱山水为 “烟霞癖”或“烟霞痼疾”。唐田游岩隐居箕山,有“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之说。这里需要作较多解释的是诗末的一个“闲”字,这可能是诗人愤激之言。因为人们所以出家做和尚,主要是摆脱尘累,求清闲。但唐宋以下的和尚,一般并不清闲。不少古籍中多有类似如下的记载: 一个和尚向一个读书人诉苦,说自己如何忙碌不堪,明日有某官府,后日又有某大户需要接待,还有种种烦人的经济事务。这位读书人回答很冷隽,他说:我以为人们所以入空门、出家,就是要摆脱人间的世务,据你说做和尚有这么多的麻烦,那就不如还俗的好。这固然迹近笑话,但在古代虽多深明佛法的高僧,亦多庸俗势利的和尚。如上面得到的灵澈,即因交结显贵,后来被官府作为罪犯流放到汀州。所以说冷然用“誓”字表示决心,用“闲”字表示意愿,不可能是没有来由的,他追求的该是其正清寂的佛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