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克劳泽升天记》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29 黑白片(无声) 104分钟
德国柏林普罗米修斯制片公司摄制
导演:菲尔·尤契 编剧:维利·多尔 杨·菲特克 菲尔·尤契(根据亨利希·兹勒的中篇小说改编) 摄影:菲尔·尤契 主要演员:亚历山得拉·施密特(饰母亲克劳泽) 霍尔姆斯·齐默曼(饰保尔) 依尔泽·特劳特绍尔德(饰爱尔纳) 格哈德·比内特(饰房客) 维拉·萨哈洛娃(饰妓女) 弗里德利希·格纳斯(饰马克斯) 菲·瓦克斯穆特(饰孩子)
【剧情简介】
影片故事发生在20年代末,柏林贫穷的无产阶级居住区维丁。
主人公母亲克劳泽是一个孀居多年、上了年纪的妇女,她靠着每天为报馆送报纸得到的微薄收入勉强地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生活。她含辛茹苦地扶养大的儿子保尔与女儿爱尔纳虽然均已长大成人,但是却都找不到工作,失业在家。母亲克劳泽为拮据的生活所迫,只好将他们全家所住的唯一一间住房出租出去。房客是 一个不大正派的家伙,那人与一个妓女,以及妓女年幼的女儿在那里居住。而克劳泽一家三口则只能在厨房里栖身。
女儿爱尔纳与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工人马克斯相爱,二人情深意笃,准备不日外出游玩。为了能多挣些钱,支持女儿与马克斯的出游计划,母亲克劳泽让儿子保尔帮助她一起送报。没想到精神苦闷的保尔送完报纸后没有按照规定将送报的钱交给报馆,却拿着报款跑到酒馆里喝起了闷酒。等到母亲克劳泽在酒馆里找到他,他已喝得酩酊大醉,并因此而不敢回家。由于差20马克的报款,无法向报馆交帐,母亲克劳泽只好四处求借,但她碰到的却是一张张冷冰冰的面孔。最后她无计可施,只好把自己的一支心爱的胸针拿去典当。然而换得的钱仍然不够偿还欠款,报馆威胁母亲克劳泽说,如果到下午下班之前不把钱交齐,就要把她开除,并报告警察局。
与此同时,那位好色的房客趁母亲克劳泽不在家之机,污辱了爱尔纳。此举造成了爱尔纳与马克斯之间的矛盾,马克斯一怒之下,离开了爱尔纳。身陷绝境的爱尔纳在一街头妓女的怂恿下,被迫准备以“一个女人最后所能采取的方式”来帮助母亲,拯救家庭。傍晚,深为自己的行为懊悔自责的保尔,迈着沉重的脚步回返家中。走到楼梯上时不意碰上了住在他家的那位房客,那个家伙一把拉住保尔,让保尔与他一同去做桩“买卖”——偷盗一家当铺。保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帮助母亲摆脱困境,便同那个家伙一起去了。不料,正当那个房客偷得起劲,警察闻讯而来,结果那个家伙当场被捕。为他望风的保尔侥幸逃脱,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母亲克劳泽见保尔终于回来,喜出望外,但没等她弄清发生了什么事,保尔就被赶来的警察抓走了。
儿子的被捕使母亲克劳泽的精神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就在这时,她由于未能偿还欠下报馆的20马克,终于也收到警察局的传讯通知。来自社会与家庭的一桩桩麻烦一齐朝她袭来,母亲克劳泽眼前一片黑暗,她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出于对现实与未来的绝望,她终于打开了煤气开关,带着业已熟睡的妓女的小女孩子一起奔向了 “幸福的天堂”。
马克斯离开爱尔纳后心情沉重,在同事的开导下,他认识到,他的态度是一种小资产阶级人生观的表现,爱尔纳是无罪的,有罪的是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于是他在爱尔纳即将坠入火坑之际,找到了她。俩人重新和解后,一起走上街头,加入到游行示威的行列里,投身到如火如荼的争取自身解放的工人运动之中。
【鉴赏】
《母亲克劳泽升天记》是根据亨利希·兹勒讲述的他的祖父因贫困而自尽的故事,并作为“敬献给一位伟人与艺术——亨利希·兹勒教授”的作品拍成的。亨利希·兹勒是本世纪初活跃于柏林的一位著名的德国漫画家、速写画家。他出于对柏林社会底层人民的热爱和同情,创作出许多反映他们穷苦生活与生活环境的漫画。在他的笔下,工人们居住的砖瓦裸露的简陋楼房,窄小而又肮脏的楼房后院,以及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等等,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由于他的画真实、生动、幽默并富于讽刺性,因此颇受人们的欢迎。自1925至1929年,在兹勒漫画的启发和影响下,德国出现了一批以反映柏林工人或其他劳动者生活为题材的影片,这就是新客观派电影中的又 一流派——“兹勒式电影”。
开创这一流派的作品当推德国著名导演哈德· 兰普莱希特于1925年拍摄的《声名狼籍的人—— 第五等级》。这部影片的剧本是根据兹勒提供的一个故事写成的,它叙述了一个名叫罗伯特·克拉默的失业工程师的悲惨命运。兰普莱希特拍摄这部影片时,始终把环境的描写放在优于故事情节的地位,并且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在真实生活环境里拍摄,这样他把兹勒漫画中常见的妓女、营养不良的儿童、失业者、演奏手摇风琴的卖艺人以及夜间收容所,都变成了影片中活生生的人物与氛围。
兰普莱希特的兹勒式影片注重环境的描写与典型人物的塑造,这无疑是德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 一种进步。但是它们也同其它新客观派影片一样,对所报道、所描写的事物仍然抱着一种中立的态度,回避从影片所展现的无产阶级贫困的生活之中引出结论,探究其社会的根源。
与兹勒式影片具有相同社会、政治倾向,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是德国的无产阶级电影。无产阶级电影是诞生于魏玛共和国后期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这一期间,在德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领导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电影流派。这一流派的影片以工人或其他无产者为描写对象,通过某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命运,展现无产阶级悲惨的生活状况。影片常具有一定的革命鼓动性,鼓动人们为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现状而斗争,因此又被称作无产阶级一鼓动电影。
1928年是魏玛共和国政治上出现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左派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社会民主党获得九百多万张选票,组成了以社会民主党为主的联合政府。政府的发展变化给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进步的影响,一股“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倾向开始突破新客观派的外壳”而发展了起来。这时不少左派作家开始撰写揭露社会弊病与反动活动的书,而观众亦对具有社会批判内容的戏剧电影产生了兴趣,这些迹象表明,一种新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倾向开始了。1927—1928年,在德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国进步民主力量不断发展,并于1928年1月13日在柏林成立了人民电影协会(又名人民电影艺术协会)的组织,其宗旨是“与反动的趣味低下的影片做斗争,发展艺术上进步的影片”。这一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具有不同政治观点,不同世界观的文艺工作者第一次团结起来,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使人民走向他们的电影?”——而奋斗。
1929年,随着美国纽约股票市场行情的暴跌,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结束了德国自20年代中期开始的政治、经济稳定时期。它不仅导致了社会民主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终结,而且造成工人的大批失业,阶级矛盾与社会对立加剧,工人运动进一步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德国无产阶级电影的发展走向了高潮。这一年,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影片,《母亲克劳泽升天记》即是其中的一部。
影片《母亲克劳泽升天记》除了个别镜头是在摄影棚内拍的外,其余的都是在柏林维丁工人区的真实环境里拍摄的。那里灯光昏暗的街道、小酒馆、游乐场、当铺,以及工人居住的破旧肮脏的带后院的楼房、狭窄憋闷的房间……这些环境的描写已经脱离了单纯图解贫困的巢臼,而成为整个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影片中,母亲克劳泽无力改变生活的现实,最后选择了通过自杀而走向“幸福”的道路。她的结局很像是室内剧电影《除夕夜》里面的小酒店店主的死,他们都是出于对生活与未来的绝望而自杀的,走的都是逃避现实的道路。然而两部影片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后一部影片塑造了马克斯这样一个有阶级觉悟的无产者形象,并且在影片的最后,当母亲克劳泽点燃煤气,走上自杀之路时,切进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人游行示威的镜头。这组镜头表明,有觉悟的工人选择了一条有别于母亲克劳泽所走的消极道路,他们走的是一条通过斗争求得自身解放的道路,这是一条现实的出路,一条真正能获得幸福的道路。母亲克劳泽的女儿爱尔纳最后也摆脱了道德与精神的重负,加入了游行示威者的行列,与马克斯一起走上了这条正确的道路。由于影片提出了变革现实的要求,显示了历史创造者的力量,并“在德国电影中第一次塑造了革命的前景”,因此受到进步电影评论的高度评价。他们把这部影片称作是“德国无声电影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1975年,“新德国电影”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曾拍出一部名为《母亲屈斯特升天记》的影片。这部影片虽然从题目到人物与尤契的《母亲克劳泽升天记》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它却不是一部常规的“重拍片”,因为法斯宾德的影片不仅具有现实的内容,而且与尤契更为不同的是,后者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政治讽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