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的26天》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的26天》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1 彩色片 72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赫依 编剧:弗拉吉米尔·弗拉吉米洛夫摄影:弗拉吉米尔·克里莫夫 主要演员:阿纳托里·索洛尼采恩(饰陀思妥耶夫斯基) 叶芙盖妮娅·西蒙诺娃(饰安娜) 艾瓦·希库里斯卡 (饰波里娜)



本片获1981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剧情简介】

命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残酷的,他总是在痛苦中受煎熬:不久前,他的妻子去世,他都没赶上安葬她,如今,他的弟弟又离开了人间。他欠下一身债,连房租都交不起,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变卖了,一个投机出版商斯切尔洛夫斯基乘人之危,逼迫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签订合同:限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26天内,也就是11月1日之前交出一部小说的文稿,如不能按时交出,斯切尔洛夫斯基就有权将这位作家今后九年的全部作品无偿地出版,稿费分文不给。除去这一切灾难,陀思妥耶夫斯基还经受着感情的磨难:他全身心地爱着的波里娜·苏斯洛娃离开了他,爱上了别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朋友奥尔辛为帮助他摆脱困境,不受投机出版商的奴役,给他介绍了一个年轻的女速记员,帮助他加快写作进度,赶上交稿日期。女速记员叫安娜·格里高里耶夫娜·斯尼特金娜。她第一次去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念了报纸上的一段文字,让她试着速记,结果,双方都不太愉快,安娜嫌他念得太快,他怪安娜记得太慢。安娜走的时候,感到很委屈。她向正在上大学的男朋友米沙抱怨说:自己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佣人,更不是一部印刷机器,她没想到她十分崇拜的这位作家会如此凶,不懂礼貌。第二天,安娜还是去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工作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想到年仅19岁的安娜居然读过他的作品,还对《罪与罚》很感兴趣,询问什么时候《罪与罚》的续集能问世。陀思妥耶夫斯基现在根本没有可能顾及这部作品,他立即要赶写交稿的小说是《赌徒》,故事发生在国外的一个温泉疗养地。小说的主人公叫阿列克赛·伊凡诺维奇,他在国外的温泉疗养地爱上了一位将军的养女波里娜,她折磨着阿列克赛,使他心神不宁,一切都听命于她,她需要一大笔钱,令他到赌场去押轮盘赌,他就成了个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叙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眼前出现了小说的一幅幅画面。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家里,安娜见到了他的儿子巴维尔,巴维尔很不争气,游手好闲,还经常搜刮父亲准备还债的钱。安娜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真不幸,欠了一身债,在家里也得不到温暖,已经是45岁的人了,但他是孤独的,倍受痛苦的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小说主人公的心灵,小说中的波里娜似乎就是他所爱的那个波里娜。于是,他决定把小说改成第一人称“我”,不改似乎就写不下去。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经常沉浸在自己与波里娜的那段折磨人的痛苦爱情中。

安娜白天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速记,晚上回家把速记稿改写成普通文字,她全身心地投入在这部小说中,男朋友米沙发现她的手不停地写,都变粗糙了,人也累瘦了,脸色苍白,米沙恨透了这部小说,也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可恶,是他,使得安娜与自己疏远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安娜的工作很满意,工作进度很快,有希望按时交稿。出版奸商斯切尔洛夫斯基想当然地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无法按时交稿的,他让一名警官带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家里把他的全部家产和书稿都登记下来,作出估价,如这些东西仍抵不了欠他的债,到了交稿截止期,就要送陀思妥耶夫斯基去坐牢。安娜在警官面前大声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申辩,斥骂斯切尔洛夫斯基,她的话博得了警官的同情,警官马上让估价的人出去,并说这个出版商是个骗子,忠告他们别上他的当,建议他们届时将小说送到警察分署去,由分署代为签收,免得奸商坑害他们。

有一天,儿子巴维尔交给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封波里娜邮寄来的信,看完信,这位作家就抽泣起来,并喊了一声,倒在地上。安娜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口述作品,他叙说着主人公对波里娜的难以自拔的爱,并说,虽然阿列克赛明知波里娜是卑鄙下贱的,但他还是会去爱她的淫荡。安娜听着听着,突然激动地捶打着桌子说,她不愿写了,她认为小说中的他和她都太低下、肮脏,这不是爱情。她立即起身要走,陀思妥耶夫斯基要送她回去,她拒绝了。回到家里,安娜夜里做恶梦,大喊大叫,累加上心情激动,她病了。米沙替她把整理好的文稿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安娜家去探望她,在那里,他见到了过去在威斯巴登温泉认识的一个赌友,他还和米沙就小说《罪与罚》展开了争论。

安娜深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的痛苦和磨难太多了,她祈求圣母让他的心宁静。一天,安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家的书房里整理文稿,巴维尔回来了,他见父亲不在,就要把一个中国古瓷大花瓶拿走,安娜不让他拿,争夺中,花瓶打碎了,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刚巧回到家里,他责怪安娜不该对他的亲属叫嚷,弄得他回家也得不到安宁。安娜也不示弱,跺着脚继续嚷嚷:“我要喊!”陀思妥耶夫斯基立即意识到安娜这样做都是为了维护他,他承认自己的性格有些病态,并向安娜表示,他不愿失去她的心。他们日以继夜地加紧写作,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陀思妥耶夫斯基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小说《赌徒》终于按时完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去出版商那里交稿,但这个奸商故意躲开了,他想坑害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让他按时交稿,以便掠夺他今后的一切作品。时间已经是10月31日了,这是约定的交稿期限的最后一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失望得要撕掉手稿,这时,安娜想起了警官的话,她夺过手稿,直奔警察分署,那个警官不在,她向值班的年轻警官说明缘由,恳请他开个代收的证明,写明交稿时间是1866年10月31日。年轻警官问她是作家的什么人,她沉思片刻,明确地说: “我是他的妻子。”

银幕上安娜继续在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记录书稿,但这已经是另一部作品

了。



【鉴赏】

本片以最短的篇幅(72分钟的放映时间)表现了俄国19世纪的一位经历最坎坷、精神世界最复杂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旅程中十分艰难的26天。应该说,这不是一部传记片,它没有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而是较充分地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心灵。影片的容量很大,几乎每个画面都有丰富的含义。导演扎尔赫依对剧本非常满意,他说他已无需再加工使之更完善了,这个剧本符合电影的表现手段。

影片开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弟弟的葬礼。在墓地上,时间是深秋,阳光透过稀疏的小白桦林无力地照射在一块块墓碑上,令人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不仅是亲属之间的生死诀别,而是整个时代的阴沉郁闷的气氛,再加上教堂钟声的哀鸣和乌鸦的悲啼,使人感到无限惆怅和茫然。这几个画面,已经把观众带到主人公的时代了。到墓地来吊唁的两个男人的对话,说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连遭不幸的处境及面临出版奸商对他的逼迫。这场戏的表现手法十分简练,却把主人公的困境交待清楚了。

观众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在一家小酒店里,一个在出版奸商斯切尔洛夫斯基手下工作的人同情地提醒他不要上奸商的当。影片中,斯切尔洛夫斯基本人始终没有出现,但影片主人公和观众时时刻刻都感觉到他的魔影无处不在,这样处理比让观众见到一个奸诈凶狠的斯切尔洛夫斯基更有表现力,因为,这个奸商已不仅仅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作为恶势力的代表而存在着。

当奸商逼迫陀思妥耶夫斯基签订合同的时刻,这位作家正在写《罪与罚》续集,按照合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必须于1866年11月1日之前向奸商无偿地交一篇10个印张的新小说,因《罪与罚》的续集远远超过10个印张,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愿把《罪与罚》给奸商,他决定另外写一篇小说:《赌徒》。《赌徒》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他也有过类似小说主人公阿列克赛在国外温泉的赌场生活的经历,最主要的是,他和阿列克赛都有过一段受尽折磨的痛苦的爱情,他甚至没有更改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就让她叫波里娜。在影片中,小说《赌徒》中的波里娜和他幻觉中几次出现、令他痛苦、却又难以摆脱的女人波里娜都是由同一个波兰女演员艾瓦·希库里斯卡扮演的。

女速记员安娜第一次去见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场戏处理得很独特:安娜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家照耀着微弱烛光的狭窄楼梯,女佣开门后,她沿着一条幽深的通道走去,走了好一会儿,才见到通道的尽头,手持烛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忧郁地站在那里。这条幽深的通道隐喻着他们之间无论从年龄到经历,距离是很大的,但既然是通道,他们还是可以沟通的。他们的初次见面并不是很愉快,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连安娜的名字也记不住,经常把她错叫成叶卡捷琳娜。安娜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对这位作家非常崇敬,没想到一见面竟是如此“不礼貌”、“阴森”、“凶狠”。安娜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记录《赌徒》的过程,也是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精神上彼此接近的过程。安娜是一个单纯的19岁姑娘,她对生活可以说完全不了解。她不纯粹在帮助这位作家速记他口述的小说《赌徒》,影片成功地表现了她一边记,一边身不由己地进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了解了他的受尽折磨的痛苦心灵和复杂而矛盾的感情。在影片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不安宁的形象,他在口述《赌徒》时,就是在叙述自己与波里娜的关系。他的这种心情,影片作者表现得很有力量:起先,他的小说是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的。但写了一天,他觉得不对头,第二天对安娜说: “昨天夜里,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错误,要从根本上修改!要用第一人称来写,从‘我’字开始,我,只能用我,我!……请你改一下!”在他口述《赌徒》的过程中,他似乎是在努力地从这无望和折磨人的爱情中解脱出来,把这痛苦的爱情转移到作品《赌徒》中去。的确,在影片开头,波里娜几乎随时都会出现在他眼前。例如,他在小酒馆喝茶时,听到窗外传来喊叫声,他到窗前一看,见到朦朦夜色中,桥头上有几个无赖在纠缠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他立即冲出酒馆,朝桥头奔去。对着那个女人直喊:“波里娜!波里娜!”那个女人楞住了,原来,是他认错人了。又一次,他刚走进家门,眼前又出现了波里娜,波里娜告诉他,她已爱上了别人,尽管他知道那个人不会爱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知道她会爱上别人的,但她永远也不会遇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爱她的另一颗心了。波里娜嘲讽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会得到幸福的,因为他把自己的或别人的痛苦都当作糖果那样津津有味地咀嚼。

在写《赌徒》的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不能从这痛苦的爱情中自拔出来,一天,儿子巴维尔交给他一封带香水味的波里娜的来信,他读了之后,抽泣地嘟哝着,然后喊了一声就倒在地上了。但是,当小说写完之后,在幻觉中,他听到铃声,打开门,又见到波里娜出现在门口,他们互相问好后,波里娜说: “不认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答:“不认识。”波里娜冷笑地说: “不认识?不认识?”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能很平静地面对波里娜了,他的痛苦的爱情过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上门之后,过了一小会儿,又把门打开,这时,门外已没有波里娜的踪影,他已完全摆脱了她了。用电影语言表现出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幻觉,简练地说明了他的复杂的感情的变化过程,影片中没有赘笔。

安娜在记录《赌徒》时,起先,仅仅是客观地作为一个速记员在记,小说引起了她的兴趣,她对男主人公有一丝同情。渐渐地,她进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和他的生活,《赌徒》中的阿列克赛和波里娜的爱情使她不能接受,她记着记着就不记了,认为这种爱情太肮脏,她呜咽着说不写了,因为她心目中的爱情是纯洁、神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说她不懂什么叫爱情,他认为有时你明知这个女人是卑鄙、下贱的,你也会去爱她的淫荡,可以为她去做一切,甚至在皮鞭的抽打下也会感到一种乐趣。在这场戏里,影片作者实际上表现了安娜已经不自觉地爱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她已经在干预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态的精神世界了,她的病也是由于强烈的感情震动所致。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爱情的解释,也把他自己的内心分裂症充分地展示出来了。

安娜坚信能按时交稿,后来,他们几乎日以继夜地赶写,墙上的挂钟和点燃的蜡烛表明他们熬过了多少个夜晚。安娜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从同情、了解到产生爱情,这从安娜在家里的圣像前的祈祷中就表现出来了,安娜祈求圣母:“圣母啊,你是最慈悲的,你看,他多么痛苦,多么艰难,他不但为自己,也为别人经受了多少痛苦……给他安宁吧,我祈求你,哪怕赐给他一点点安宁和慈爱。救救他吧!”她不像一般少女那样在恋爱时充满着美丽的幻想和憧憬,而是对一颗深受痛苦磨难的心灵进行抚慰并寄予同情,她似乎要分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痛苦。她进入了这位作家的精神世界,深刻地理解了他,这种精神上的联系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给予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力量。导演扎尔赫依说,他正是要通过这部影片歌颂一种精神的爱,因为如今生活中这种爱太少了。

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次,他们两人谈到了幸福,安娜说:当奥尔辛教授选中她来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速记时,她感到无比幸福,高兴得一夜未睡。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说他本来已被判处死刑,但执行前,忽然死刑解除了,改判四年苦役,当时他感到真幸福。从安娜对幸福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认为幸福是给予,而不是获取,她和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波里娜截然不同,她给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后的生活注入了清新健康的力量。他们并没有去寻求爱情,是爱情在他们彼此进入对方心灵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得很成功。小说写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难道小说写完了,一切就都结束了吗?接着他以独特的方式向安娜求婚。他说他要写一部新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受尽折磨、忧郁、有病、已经40多岁的美术家,过去曾有过不幸的爱情,突然,他遇见了一个年轻、纯洁的姑娘。他问安娜:这个姑娘会爱上美术家吗?他让安娜想一想再回答他。安娜也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她到警察分署去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交稿,让年轻警官写代收书稿的日期证明时,警官问她是作家的什么人,她沉思了一会儿,明确地说:“我……我是他的妻子。”这样处理,不落俗套,而且,符合特定主人公的性格。

影片中间和结尾两次出现窗外手风琴的乐曲声和小艺人的卖唱,每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打开窗户,扔下钱去,结尾那场戏中,窗外还飘着雪花。这些细节似乎与剧情无关,但却浓烈地增加了时代的氛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改编的影片中,几乎都有卖唱艺人和雪花。

片中不仅表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态的内心分裂,也不隐讳地让观众看到了他有癫痫症,他两次倒在地上,一次是收到波里娜的信时;一次是到安娜家去探望病中的安娜,与安娜的男友米沙激动地谈论问题时跌倒在地。

影片的演员选择得很好,索洛尼采思扮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外形相似,重要的是他表现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经质的、病态的内心世界,他的目光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敏锐与不安; 西蒙诺娃细致地表现了安娜的内心世界;波兰女演员艾瓦·希库里斯卡塑造的波里娜身上,一种女性的柔情与残酷交织在一起。影片的色彩处理也与剧情十分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