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一见钟情》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3 彩色片(宽银幕) 110分钟

法国阿里埃尔·蔡通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迪安娜·古里斯 摄影:贝尔纳·吕蒂克 主要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莱娜) 谬妙(饰玛特兰纳) 居伊·马尔尚(饰米歇尔) 让-皮埃尔·巴克里 (饰柯斯达)




【剧情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在东比利牛斯山区·一辆大车缓缓驶向佩皮尼昂德国集中营。原来这是一车从各地抓到集中营来的老百姓。其中有一个俄罗斯犹太姑娘,名叫莱娜·韦贝尔。她孤身一人,不幸在交界地带被捕。在集中营里,每天排队打饭时,有一个分饭的厨工很注意她。一天,她在午餐的面包中发现了一张纸条,这是给她的一封信。信上自我介绍说,他叫米歇尔,法国人,是这集中营里的厨工,即将复员。在复员前,他可以在营里选一姑娘结婚,婚后可携带这个女子离开集中营,问她愿不愿意成为这个女子?他并保证说,此举不过是为了救出一个像她这样的人,因为不久,被关押在这集中营里的人将被运往德国。莱娜稍加犹豫后,即向他点头示意表示同意。在举行婚礼时,神父称呼新郎的名字为莫尔台阿·依扎克·西蒙·高斯基。莱娜吃了一惊。两人走出集中营后,她气冲冲地责问米歇尔,为什么欺骗她?他的姓氏说明他是个犹太人。米歇尔一再向她解释,他虽然姓依扎克,但他是法国人。莱娜不信,愤而要独自离去。米歇尔十分关切地说:你既无钱,又没落脚的地方,一个人到哪里去?在米歇尔十分恳切、关怀的态度下,俩人终于结伴同行。他们和许多逃难的人一起搭火车,过雪山,穿越国境,历尽艰辛,终于来到意大利境内,算是安全了。一路上,米歇尔尽力照顾莱娜,两人终于成为真正的夫妻。

在同一个战争年代。玛特兰纳是里昂美术学院的学生,与自己热恋的同学雷蒙结了婚。但他们的幸福生活太短暂了。在一次德军的搜捕行动中,雷蒙被击毙,玛特兰纳痛不欲生,回到故里父母身边,开始过封闭的生活。当时她才19岁。1945年,战争结束,随着欢庆胜利的歌舞声,她也从痛苦的回忆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她认识了另一个男人叫柯斯达,并和他结了婚。

1952年。命运把这两位女性带到了同一个城市: 法国里昂。她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相识了。这偶然的相识却使她们日后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此时,莱娜的丈夫米歇尔已在里昂开了一个修车的车库,他们已有两个女儿。米歇尔是一个顾家的男人,十分爱他们的两个孩子。他们家经济宽裕,雇了女佣人,小日子过得挺安逸。玛特兰纳和柯斯达也已有一个儿子,她已是一位很出色的雕塑、绘画艺术家。两家的孩子在同一所小学上学,在学校的联欢会上,家长们济济一堂,欣赏他们的宝贝孩子们的演出。莱娜和玛特兰纳就在这个场合遇见并相识了。他们彼此都产生了一种好感,所以欣然约定以后继续交往。

两个女性很快就成为知心朋友。她们一起谈心、读书、做时装,简直如鱼得水。她们互相倾诉各自的经历和情感。莱娜谈了她的坎坷的逃难历程;玛特兰纳也叙述了她和柯斯达的平淡的结合。她始终不能忘情于她那死去的真正相爱的丈夫。莱娜诉说了米歇尔除了爱家、爱孩子以外,毫无其它情趣,既不会跳舞,也不爱看戏。

显然,莱娜对封闭的家庭生活感到厌倦,和玛特兰纳的交往使她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她欣赏玛特兰纳的雕塑和绘画;她们从一起读书、做时装中也得到很多快乐;两个家庭的交往也丰富了生活的情趣。她们从别人办艺术画廊中得到启发,也想办一个艺术服饰店。玛特兰纳说只需到巴黎去看些时装展出、艺术收藏,就能知道该怎么干。资金可由玛特兰纳从父母处借到一半,另一半可由米歇尔投资。她们兴高采烈地找到了一所有门面的房子,在回家的路上继续兴奋地谈论着她们所憧憬的美好前景。由于太专注于她们的理想,莱娜未曾注意到小女儿苏菲没有跟着上电车;在车上才发现丢了孩子,再返回去找也没找着,只好颓丧地回家。正在着急中,米歇尔带着孩子回来了。他劈头就打了莱娜一记耳光。夫妻感情出现了裂痕。

柯斯达想做一笔买卖,进口两千件衬衫。他向米歇尔借了六万法郎作资金。但等到这批货到达后,柯斯达才发现这批衬衫才缝了一只袖子。这件倒霉事使他无力偿还借米歇尔的债务。莱娜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在米歇尔车库的钱柜中自拿了钱交给玛特兰纳替柯斯达还了债。但柯斯达并不知情,还以为是玛特兰纳从父母处借来的钱。事后知道了实情,和玛特兰纳大吵了一场,玛特兰纳离家出走,来找莱娜,告诉她家中发生的事。玛特兰纳说她与柯斯达之间的关系恶化已非一日,这次为钱争吵的事只是一个导火线。实际是柯斯达事事不如意,干什么都干不成,情绪沮丧,拿妻子撒气。玛特兰纳说想离婚,莱娜问她今后打算怎么办?靠什么为生?玛特兰纳说打算到巴黎去住一段时间,并要莱娜也去巴黎。

米歇尔发现钱柜中少了钱,怀疑是机械师所偷,要将他辞退。莱娜只得向他坦白,说钱是她拿的,并撒谎说是为了修母亲的坟,已把钱寄往比利时。米歇尔原谅了她,但说她太轻率,这类事应该亲自前往当地去办,不能寄点钱去了事。

莱娜坐火车前往巴黎,去和玛特兰纳相聚,一起参加一个时装展示会。会后玛特兰纳告诉莱娜,自己不想和她一起回里昂去了,她想和柯斯达分手。莱娜感到很困惑。她们的共同理想、时装店都将成为泡影了吗?自己又将变成什么样呢?玛特兰纳劝她留下来,和自己待在一起,但莱娜下不了决心。

米歇尔前往比利时去看莱娜母亲的墓,发现莱娜既没有去,墓也没有修。他气极败坏,回来和莱娜大吵一场,把玛特兰纳送给莱娜的雕塑工艺品摔得粉碎。他对莱娜和玛特兰纳之间的关系,感到很不愉快,说玛特兰纳破坏了他的家庭的宁静,说她是个轻浮的女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无所谓,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他本来一开始就应阻止莱娜和她来往的。莱娜见米歇尔如此大发雷霆,数落玛特兰纳,感到很伤心,饮泣不止,只说:“你要我像以前那样生活,我会闷死”。米歇尔为抚慰她,答应给她开一家时装店。

米歇尔出资为妻子筹备开时装店。他们兴致勃勃地把这家小时装店装修得非常雅致。在这期间,莱娜经常和在巴黎的玛特兰纳通信。玛特兰纳仍要莱娜去巴黎,但莱娜告诉她已在里昂开了店。玛特兰纳对莱娜的犹豫感到失望,恹恹成病,遂回父母家养病去了。莱娜寄往巴黎的信被一一退了回来。她只得去找柯斯达打听玛特兰纳的下落,柯斯达告诉她玛特兰纳已回乡下父母家。莱娜立即前往,见玛特兰纳神情沮丧地过着隐居生活。莱娜亲切地抚慰她,并把她带回里昂她的小时装店里。两位朋友十分欢愉地喝着香槟来庆贺重逢。正好米歇尔端着一盆鲜花来到,见到如此情景,怒不可遏,摔碎花盆,砸烂了店里的一切……

莱娜决心出走。她带了两个女儿,玛特兰纳带着她的儿子一起到了海滨。米歇尔从柯斯达处知道了她们的去向,跟踪而来。莱娜告诉他自己准备和玛特兰纳一起带着孩子去巴黎。米歇尔痛苦地说:“那我怎么办呢?你想到过我和我的生活吗?”他痛哭着说:“我给毁了,全给毁了……”莱娜沉默了一会,说道: “对不起,米歇尔……”

翌日一大清早,孩子们醒来后,莱娜就带着她们离开了家。



【鉴赏】

《一见钟情》是一部由女导演创作的,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女性电影”,具有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导演在影片结尾写着:“谨将此片献给我的父母”的字幕,使其片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60年代后期,法国社会出现了动荡的局面。1968年发生的“五月风暴”更震撼了它的各个角落,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化。家庭结构出现裂变,女权运动此伏彼起。青年要自由,妇女要独立,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反传统”的洪流。影片 《一见钟情》正是这股思潮的产物。

莱娜和玛特兰纳两个女性的人生道路是从战争年代开始并被战争扭曲了的。她们各自身不由己地和一个男人结婚。莱娜和米歇尔的结合,情况实属特殊。但米歇尔是个善良的男人,他讲究实际,挣钱养家活口,表面看来,莱娜生活得很幸福。他们日复一日,过着平静的、封闭的小资产阶级的富裕生活。而玛特兰纳和柯斯达则又是一种情况。玛特兰纳是个艺术家,曾经有过炽热的爱情,被战争摧毁而至今仍不能忘怀。柯斯达和她的结合也很偶然。柯斯达是个演员,但缺少坚强的意志,经常不走运,他们的生活不富裕,孩子也没在他们生活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个家庭确实潜伏着危机。当这两个女性相遇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从来不与外界交际应酬的莱娜一家竟和玛特兰纳一家常来常往,接触频繁。这在莱娜的生活中仿佛开了一扇窗户。她有了一个可以对之敞开心扉的朋友。玛特兰纳把艺术带进莱娜的生活中,使她得以领略雕塑、绘画等艺术。她们在一起做时装,甚至筹划开时装店,从而产生了对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然而,两个女性的友谊产生的效应却不被男人所接受,尤其像米歇尔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浓厚的男人。他需要的只是安宁的家庭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传统思想从来只把女性当作男人的附属品,不承认女性也有独立的人格,女性也需要有自己的事业。这两种思想必然不能和平共处,定会发生冲突。影片《一见钟情》表现的正是由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导致家庭解体的过程。莱娜出走了,抛弃了不愁吃穿的家,去开创另一个人生。她甘冒风险,今后也许会成功,也许会经受挫折而至失败,不论此后她个人的命运如何,这已不再是影片关心的问题了。影片只是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时代的风云。经过了这一段历史,法国社会前进了一步,妇女的地位提高了一个层次。法国社会中新一代的独立女性已经展现了她们的风采和才能。

影片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自本片的创作者迪安娜·古里斯。她是一位中年女导演。她的第一部作品《薄荷汽水》(1977)是表现青春少女的题材,曾获当年的路易·德吕克奖。《一见钟情》是她的第三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她的手法更加成熟,视野也更加开阔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笔触,体现了法国电影的典型特色:自然、质朴、细腻、流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细腻地描绘日常生活,故事就在日常生活中缓缓展开,这是法国电影的特色。这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一些矛盾、冲突,但绝不煽情,也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环境、人物、故事都是那么自然、真实。深刻的思想矛盾通过一些极细微的细节呈现出来。譬如,两个家庭刚开始来往时,莱娜热心地问丈夫:我们哪天邀请他们来作客?米歇尔不回答,只顾干他自己的事。莱娜就自己接着说:“咱们星期六请他们来吧!……咱们从来没请人来过……”米歇尔还是不作声。然后过渡到下一场戏,莱娜和女佣人在作请客的准备。这短短一场戏,寥寥数语,就把他们家庭生活的模式勾勒出来了,也把夫妇俩人不同的心态展露了出来。莱娜是多么渴望着人际的交往,而米歇尔却对此十分冷淡,因为他只满足于家庭生活。还有一次两对夫妇相约去参加一个晚会,莱娜穿了玛特兰纳借给她的一件黑色紧身裙,腰身曲线全部呈现出来,莱娜自觉得意,但米歇尔却不满意,说裙子太紧身,连内裤痕迹都显露了出来,莱娜干脆把内裤脱了,说“这样不就没有痕迹了吗?”米歇尔大为不满,拒绝和她去参加晚会,说:“我不能和一个婊子一起出去。”这件很细小的日常事件,也反映出了两人的思想距离。莱娜无拘无束,米歇尔却认为有伤风化。

影片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反映出两个家庭的不同氛围,从而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在莱娜和米歇尔的家中,米歇尔经常和妻子、女儿嬉戏玩乐;在旅途的汽车中,全家欢声歌唱;在海滨沙滩上,米歇尔带着孩子们戏水玩耍。米歇尔那么爱孩子,所以当妻子把小女儿丢失时,愤而给了她一记耳光。在玛特兰纳和柯斯达的家中,却看不到这些情景。柯斯达对孩子漠不关心,还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他们的儿子也显得不活泼而且笨拙,在汽车上,一个人坐在后座,就要呕吐,上厕所把自己反锁在门里。凡此等等,都是一个家庭不和谐的印记。

从传统的观点看,米歇尔确实是一个好男人、好爸爸。扮演米歇尔的居伊·马尔尚出色地塑造了这个人物,他憨厚、朴实,当他和莱娜逃难时,偷越国境线,需要翻过一座山头,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莱娜精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了,米歇尔就背着她,翻过了山头,这个场景拍得非常美。把大自然的美和人物命运的艰辛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米歇尔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那么和善。当莱娜向他坦白,车库钱柜中的钱是她拿的时候,他正在对镜刮胡子,听说此事后,立即把头扭向莱娜,说: “你现在居然偷起钱来了?!”同时,目光中流露出一种混杂着蔑视、怀疑等令人难堪的神情。还有,当他得知莱娜没有去修母亲的墓,而是去巴黎和玛特兰纳观看时装表演会后,他大发雷霆,对莱娜说:“我把一切都给了你,而你给了我什么作为回报?……”话很简单,但却把他心目中夫妻关系的传统规范即男人挣钱,女人持家充分表达出来了。只要妻子服从这种规范,安于依附丈夫的地位,她就是一个好女人,他甚至还肯出钱为她开一家时装店。但当他看到玛特兰纳出现在这家时装店时,竟疯狂地不惜砸烂苦心经营起来的一切。米歇尔这个人物是复杂的,导演以其对生活的细腻而深入的观察用了许多笔墨来刻画他。

饰演莱娜和玛特兰纳的于佩尔和谬妙都是法国影坛著名的中年一代的影星,当时都在30岁左右,都已拍了30多部影片。由她们扮演的这一对女性挚友,显得自然洒脱,情真意浓。她俩的关系中玛特兰纳处于一种主动和引导的地位,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开拓未来的生活方面,她更为积极和勇敢,而莱娜则表现出较多的犹豫和徘徊,但最终也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豁出去了。于佩尔对这整个过程的表演含蓄而有分寸。莱娜的经历和所处环境与玛特兰纳显然是不同的,她要走上一条独立的、不依赖丈夫生活的道路并非轻而易举,因此她的心路历程相当曲折迂回。当丈夫大发雷霆时,她只是嚷了一声“你安静点儿吧”,然后是独自饮泣。当丈夫翻过身来哄她,答应为她开一家时装店时,她又破涕为笑,欣然接受。直到丈夫绝对容不得她和玛特兰纳的友谊,砸烂了时装店后,她才终于下决心离开他。因此,当米歇尔最后在海滩上哭问:“你想到过我和我的生活吗?”的时候,她已心如死灰,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影片通过两位女性的“一见钟情”及随后发生的家庭的变化,使观众窥见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某些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