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白色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4 彩色片 92分钟
法国MK2/波兰托尔等5家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皮谢维奇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摄影: 爱德华·克洛辛斯基 主要演员:伊比格尼埃夫·扎马霍夫斯基(饰卡罗尔·卡罗尔) 朱丽·黛尔比(饰多米妮) 亚努什·加约斯(饰米科拉伊) 耶尔齐·斯图赫尔 (饰尤雷克)
本片获199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剧情简介】
卡罗尔怀着焦急的心情走在巴黎的街道上。他收到法院的一张传票,原来法庭正在审理一桩由他年轻漂亮的法国妻子多米妮提出的离婚诉讼案,他必须出庭接受询问。法官要求双方说明离婚的理由。多米妮说:“我们没有夫妻之实。”法官问卡罗尔:“你太太的陈述是否属实?”卡罗尔答: “可以这么说,但是在波兰,甚至初到巴黎时,我都曾满足她。只是到后来……婚后我们不曾做过爱,但这并不表示我性无能……”卡罗尔不会说法语,要通过翻译来接受询问,法官有些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卡罗尔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平等何在?难道只因为我不懂法语,法庭就拒听我的辩护词吗?”法官说:“那么你到底想要什么?”卡罗尔说:“法官大人,我需要时间来挽救这婚姻。我不信我们的情分已尽。”法官问多米妮: “你爱你丈夫吗?”多米妮答: “以前爱。”法官追问:“现在呢?”多米妮答:“不。我不再爱他了。”卡罗尔痛苦地用双手捂住头说: “天哪!”
卡罗尔是波兰著名美发师,在索非亚、布达佩斯、华沙等地,还有法国的竞赛中得过许多奖。来到巴黎后,他对异国他乡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特别是不懂法语,交往困难,工作中也感到压力重重。他与多米妮结婚虽然只有半年,婚姻已经出现危机,闹到离婚的地步。
卡罗尔从法院大楼出来,一眼看到妻子从白色轿车里拿出一只大箱子放在地上。他跑上去想跟妻子说点什么,但多米妮只冷冷地扔他一句:“就这么多了。” 然后,便把车开走了。
卡罗尔想用信用卡,但被告知信用卡已止付,还当着他的面,把信用卡销毁。卡罗尔身无分文,有家不能回,只好在寒风中滞留街头。突然,他发现美发厅的钥匙还在口袋里,就决定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多米妮来到美发厅,发现卡罗尔蜷成一团睡着了。她把他打醒,叫他马上离开,并威胁说要报警。卡罗尔只好把钥匙交出,准备离去。这时,多米妮又想和他做爱,在她还未达到高潮时,卡罗尔又不行了。卡罗尔恳求多米妮随他回波兰,但遭到拒绝。多米妮说: “我会打赢这场官司的。”于是,她用打火机点着窗帘,威胁他说:“你来是为了进行破坏,这把火就是你放的。很快警察就会通缉你。”卡罗尔一听,拿起皮箱就跑。
卡罗尔走在街道上,来到一家商店的橱窗前,看见里面有尊女人半身石膏像,酷似多米妮,他若有所思地注视了一会儿。
他来到地铁乞讨,碰巧遇见一个波兰同胞米科拉伊。两人交谈起来。卡罗尔告诉米科拉伊他想回波兰。米科拉伊表示可以带他一起走。卡罗尔说:“这不可能。我没护照,也没钱,又被通缉。”米科拉伊说:“用我的钱在华沙买本假护照就行了。”他问卡罗尔有个美差想不想干,而所谓“美差”却是去杀个人。一向胆小怕事的卡罗尔一听吓坏了。米科拉伊解释说,这人是他的同乡,自己不想活了又下不了手,想雇人杀他,报酬不错。卡罗尔认为这人有爱他的妻小,挺富有,还想自杀,简直是疯了。他说:“我老婆抛弃了我,所以才在这里,可我仍旧爱她,甚至比以前还爱她。”他告诉米科拉伊,他与多米妮在布达佩斯相识,当时他得了大奖,多米妮是他朋友的模特儿。他说多米妮美极了,美若天仙。说完,他带着米科拉伊去亲眼看看多米妮的美貌。他们站在楼下,远远地看见多米妮房间里的灯光还亮着,又看见房间里还有一个男人的身影,卡罗尔很痛苦,打电话告诉她:“多米妮,我爱你。”多米妮说:“来得正好,仔细听。”接着,电话里传出多米妮做爱达到高潮时的喊叫声。卡罗尔深感受到极大的侮辱,但又无可奈何。
卡罗尔回到地铁,对米科拉伊说:“我要回波兰。”他把皮箱里自己获奖的各种证件统统扔掉。米科拉伊把他藏在箱子里,将箱子作为自己的行李随飞机托运回波兰。不料,米科拉伊抵达华沙机场时发现箱子被窃。一伙小偷将箱子运到垃圾场,准备分赃。他们打开箱子一看,除了个大活人,什么都没有。搜身发现,卡罗尔戴的手表是苏联造的,身上只有两法郎硬币,他们气坏了,将他毒打一顿后,推下土坡。当他苏醒过来后,发现箱子和他从商店里偷来的石膏像还在。他提着箱子,拖着疲惫的步伐艰难地来到他哥哥经营的理发店。
哥哥见他回来了非常高兴,把他留在店里当美发师,生活总算安定了下来。由于他技艺高超,颇受太太们的青睐。但是,他不满足当个伺候人的理发师,认为这一行没前途。他想进人金融界,发大财。于是他当了一个房地产投机商的私人保镖。一次,他随老板外出去看一块待售的地皮,无意中偷听到老板与同伙正在谈论一笔秘密的地产交易,利润高达30%。他马上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换成美元,买了瓶上好的伏特加酒,来到土地所有者老农家中,与他一边饮酒一边谈购买土地事宜,抢在老板前面,将这块宝地买下,先付了一千美元订金,余款后付。
为了筹借购地款,他设法找到米科拉伊,同意用杀死他朋友的办法来挣那笔钱。两人约好在华沙地铁见面。卡罗尔吃惊地发现,雇人自杀的不是别人而是米科拉伊自己。他用空弹开枪打中米科拉伊的‘心脏’,让他“死”了一次。当他从惊吓中醒过来时,卡罗尔问;“还想死吗?”他回答说:“再也不想死了。”米科拉伊按约定将准备好的钱付给了卡罗尔。卡罗尔说:“那好,就算我借你的。”从此两人成为好友。
但好景不长,卡罗尔的老板和同伙找上门来进行报复,差一点置他于死地。幸好他事先作了安排,立下遗嘱,将地产留给教堂。两人无奈,只好按卡罗尔的要求,以原购价的十倍即5万美元,买下土地。卡罗尔用这笔钱开了家公司,买了小轿车和办公用房,但他忘不了米科拉伊的恩情,将公司股份的三分之一给了他,称他为合伙人。卡罗尔精明能干,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但是多米妮的形象让他无法忘怀,在睡梦中他常常为她惊醒。他找来自己的律师取消了前一份遗嘱,重立遗嘱将他所有财产死后留给前妻多米妮。
一天,卡罗尔约米科拉伊在桥头见面,请他帮忙在报纸上发一讣告,说他已经死亡,目的是把多米妮从法国骗到华沙:“金钱能使鬼推磨。”卡罗尔认为在今天的波兰,没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于是,他用钱登了假讣告,买了假护照,举办了假葬礼,甚至棺材里的尸体也是用钱买来的。在做好了所有这些安排以后,他远远地躲在树后,目睹葬礼在肃穆的气氛中举行,并用望远镜观察多米妮面部的表情变化。葬礼后,多米妮回到旅馆房间,突然发现卡罗尔睡在床上,大吃一惊。卡罗尔说:“我要你来波兰,就是为了证实,我不再求人了。葬礼时你哭了。为什么?”多米妮说:“因为你死了。”两人经过一番温存后开始做爱。这次,多米妮达到了高潮。
第二天清晨,趁着多米妮熟睡时,卡罗尔偷偷离开旅馆。多米妮醒来发现卡罗尔不在房间里。这时,警察进来以谋杀亲夫嫌疑将她逮捕。
影片最后,卡罗尔去探监。他走进阴森森的监狱大门,站在多米妮的监房楼下,用望远镜远远地注视着窗前的多米妮。多米妮笑眯眯地用手语告诉他:“等我出来。” 这时,两行热泪顺着卡罗尔的面颊流了下来。
【鉴赏】
《白色篇》是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杰作“颜色三部曲”的第二部。在《蓝色篇》中,导演对蓝色的使用比较连贯,多次展现在画面上,滞留在观众的视觉里,相形之下,在《白色篇》中,导演很少在使用白色上下功夫,呈现白色的瞬间仅仅与象征婚姻幸福的婚礼和象征性欲高潮的快感等几个镜头联系在一起。
《白色篇》是一部黑色喜剧片,一部社会悲喜剧。导演通过波兰著名演员扎马霍夫斯基(饰演卡罗尔)的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用波兰式的幽默,让一出爱情悲剧染上喜剧色彩。导演在给男主角起名时就已埋下幽默的伏笔。波兰语Karol (卡罗尔) 的英译名为Charlie (查理),karol karol(卡罗尔·卡罗尔) 暗含Charlie Chaplin(查理·卓别林) 之意。导演说: “这个小人物既天真又精明,带有卓别林的喜剧特点。”
影片开始,一个特写镜头,我们看到男人的双腿急匆匆地走在街道上。镜头拉开,显现出男主角卡罗尔。他走进巴黎法院大门,在大楼的台阶上仰望鸽子从头顶上飞过。突然,一个近景,我们看到一摊鸽子屎自天而降,正好掉在卡罗尔的肩上。这是个不祥之兆,预示着一连串倒霉事情将降临到他的头上。
果然,法庭开庭审理卡罗尔的法国妻子提出的离婚诉讼案。接着,他失去了白色的轿车,失去了美貌的妻子,失去了温暖的家,失去了美发厅,失去了信用卡。总之除了一个空箱子和两法郎硬币外,他失去了在法国的一切。不仅如此,他还失去了护照,失去了居留权,成了纵火嫌疑犯,遭到警察通缉。一句话,他失去了平等的地位,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被迫到地铁行乞,又屈辱地藏在旅行箱里像走私物品一样被偷运回自己的祖国波兰。到华沙后,他又被小偷痛打一顿,推下土坡,险些送命。导演为他设置了这一系列的不幸,起因只是他妻子在法庭上声称他性无能。
与《蓝色篇》和《红色篇》相比,《白色篇》的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显得更生动和戏剧化。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画面与声音,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部影片的叙事采用了两段式的时空顺序式结构,全片没有表现梦境、幻觉、跳跃和颠倒的镜头,除几个短暂的闪回镜头外,基本上是按照事件进程的自然次序组织情节的时空,推进剧情。
影片上半部较短,地点在巴黎。叙事的重点放在描绘多米妮的绝情与卡罗尔的痴情上。导演安排了以下几个段落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段落一,卡罗尔被多米妮赶出家门,身无分文,滞留街头,万不得已溜回自己的美发厅睡觉。不料被多米妮发现,她点燃窗帘,说他纵火,威胁要报警,将他再次赶到寒冷的街道上。段落二,卡罗尔并未记恨多米妮,对她仍痴情不改。他在商店橱窗里看见一尊女人半身石膏像,酷似多米妮。在返回波兰前,偷了带在身边,从此形影不离。段落三,卡罗尔在地铁行乞巧遇同乡米科拉伊后,他说:“我老婆抛弃了我……可我仍旧爱她,甚至比以前还爱她。”他以有这样一位漂亮的法国妻子而自豪。他对米科拉伊说,多米妮“美若天仙”,并迫不及待地带他去目睹妻子的风采。不料多米妮已有男友。尽管如此,他仍打电话告诉她:“我爱你。”多米妮却通过电话用与男友做爱达到高潮时发出的喊叫声来回答他的痴情,刺激他的神经。
导演用洗练和略带夸张的手法,通过画面与声音,将多米妮的绝情与卡罗尔的痴情都推向极致,使观众的同情心完全倒向受到屈辱、遭到损害、身居异域、孤立无援的小人物卡罗尔的身上。
不过,导演在描绘夫妇之间的感情纠葛时,并没有做简单化的处理。多米妮把卡罗尔从美发厅赶走前说的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多米妮的矛盾心理。她说:“你一直都不懂。我若说我爱你,你不会懂;我说我恨你,你也不明白。你甚至不知道我需要你。你懂吗?你明白吗?”多米妮虽然绝情,但也有回心转意的瞬间。譬如,在法庭上,当法官问她“你爱你丈夫吗?”这一问题时,多米妮在回答前,脑海里闪现出欢快的婚礼镜头。又如,多米妮在美发厅发现了卡罗尔并威胁说要报警时,卡罗尔一个假装吞食钥匙的滑稽动作给多米妮带来欢乐,多米妮主动与他做爱。只是在卡罗尔又一次表现出性无能后,多米妮才点着窗帘把卡罗尔吓跑。
在处理上下两部分的镜头转换时,导演也别具匠心。他运用特写镜头让装有卡罗尔的大旅行箱在机场的行李传送带上由巴黎机场流向华沙机场,完成转换过程。
影片下半部较长,地点在华沙。叙事的重点放在卡罗尔如何在波兰发迹并一手策划对多米妮实施报复上。在这一部分,导演带着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通过卡罗尔的发迹过程,揭露了波兰式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描绘了在“民主化” 的波兰社会里,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一具尸体。
下半部一开始,波兰社会的阴暗与无序就展现在观众眼前。卡罗尔刚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遭到厄运。装着他的大旅行箱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在华沙机场被盗,窃贼之猖狂可想而知,而卡罗尔遭到毒打险些丧命却无人过问。卡罗尔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返回波兰后,不甘心当一辈子理发匠,他知道要改变自己屈辱的地位,要让多米妮回到自己身边,就必须有钱,有很多钱。既然波兰社会的价值观念已变,为了发财致富,他可以不择手段。于是,他用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倒卖地产赚了一笔钱;又通过自己的精明与勤奋,开了家公司,发财致富,不仅取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还高人一等。现在,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财富为所欲为地干自己想干的一切。
卡罗尔发迹后,一方面难以割舍对多米妮的感情,总想破镜重圆,一方面又难以忍受多米妮的绝情,总想伺机报复。正是在这种矛盾心情的驱使下,他想出了假死的妙计,用遗产将多米妮从法国骗来,进可以静观多米妮对他是否真已绝情,退可以陷害多米妮有杀夫之嫌进行报复。导演正是通过这一荒唐计划的具体实施,形象地揭露了波兰社会里的拜金主义现象。一次,卡罗尔从豪华轿车上下来,看见一座居民楼里抬出一具棺材。一个特写镜头,我们看到他驻足凝视,若有所思,显然他脑海里已经在构思一个计划。首先,他重立遗嘱,将所有财产在他死后留给前妻多米妮。然后,他找米科拉伊帮他在报纸上发表假讣告,用遗产作为诱饵将多米妮从巴黎骗到华沙。卡罗尔曾助米科拉伊一臂之力,让他“死过”一次,米科拉伊义不容辞帮助卡罗尔设置圈套。有了钱,在波兰没有办不成的事。卡罗尔用钱办了新护照,领了死亡证明书,从俄罗斯“进口”了一具面目已无法辨认的尸体,购买了去香港的机票。在一切办妥后,米科拉伊精心安排了卡罗尔的假葬礼。葬礼结束后,受金钱诱惑而前来吊唁的多米妮单独留下致哀。实际上卡罗尔并没有去香港,而是偷偷地躲在树后,用望远镜观察多米妮面部表情变化。在这里,导演再次使用了特写镜头,在多米妮与卡罗尔之间来回切换,让观众清楚地看到两人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
影片结尾意味深长,卡罗尔用金钱既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将多米妮送进监狱),又重新赢得多米妮的感情 ( “等我出来”)。
关于影片的主题,导演是这样阐述的:“在波兰,我们说,‘人人想要超越别人的平等。’这几乎成了一句谚语。这表示平等是不可能的。这与人性相违背。”换句话说,《白色篇》(代表平等)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平等的影片,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不平等的影片。影片的叙述也印证了这一点。
关于影片的影调,考虑到这是一部黑色喜剧片,导演在处理影调时,大多采用低调,大量运用灰、深灰和黑色影调构成低调画面,无论是内景与外景,总给人以消极压抑之感,特别是在拍摄地铁和波兰部分时尤其如此,这与导演的总体构思,即着重揭露波兰社会的阴暗面有关。虽然影片大部分是深暗的影调,但仍有少量的亮色调,使画面富有层次,形象富有生气,实际上加强了暗调的效果。
关于影片的音乐,影片拍摄完成后,才进行创作。影片作曲伊比格尼埃夫·普里斯纳说:“《蓝色篇》开拍前,我已完成全部作曲,因为音乐是《蓝色篇》氛围的决定性因素……而基斯洛夫斯基在拍摄《白色篇》时脑中没有任何音乐概念。影片剪辑时,我还什么都没写。我想创作一些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音乐。我对我们国家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探索来展示影片深厚的波兰品格。波兰音乐能够同时表达我们文化中的冷漠、浪漫、暴力以及没有驯服的野性等一切方面。”
关于影片中的隐喻,卡罗尔一直带着一把木梳,因为他是一位美发师。卡罗尔处于困境时,他用木梳吹奏波兰歌曲求乞;成功时,他用木梳吹奏波兰歌曲庆功。木梳一直伴随着他。两法郎硬币是卡罗尔的幸运护身符,象征着财富。女人半身石膏像多次出现在影片中,象征着卡罗尔难以忘怀的多米妮;他将摔坏的石膏像修复暗示他希望与多米妮破镜重圆。影片中卡罗尔戴的苏联造手表象征贫困,后来卡罗尔戴的欧米茄手表象征富有。
本片男主角伊比格尼埃夫·扎马霍夫斯基是波兰著名影、视、剧三栖演员,于1961年出生在波兰。1985年毕业于波兰罗兹电影学校,主修表演课程,在国内外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荣获1990年格但斯克最佳演员金狮奖和1991年柏林电影节最佳演员提名。
他是波兰最受群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几乎演遍了波兰剧院保留节目中的所有伟大角色,并频繁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在电影中,除与基斯洛夫斯基导演合作外,还与波兰著名导演瓦依达等合作过,在40部影片中担任主角和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