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亩地》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两亩地》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3 黑白片 142分钟

印度阿育克·库玛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比马尔·罗伊 编剧:萨里尔·朱德哈利 摄影:卡马尔·鲍斯 主要演员:巴尔拉什·撒尼(饰向波) 尼鲁帕·罗伊(饰芭瓦蒂) 莱·古玛(饰格奈杨) 慕拉德(饰地主撒寇)



本片获195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奖




【剧情简介】

印度某地乡下,经过两年大旱,忽然下起雨来。农民们的心头又生出了希望,他们唱着,跳着……在刚刚苏醒过来的土地上,贫苦农民向波赶着耕牛慢慢地犁地,黝黑的泥浪不断地从他的脚下翻起,散发出亲切醉人的气息。可是,谁能料到,一个沉重的灾祸,降到了他的头上。

大地主撒寇,为了发更大的财,准备在他乡下的土地上盖个纺织厂。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但是,向波的两亩地却夹在他的土地中间。要是向波不肯把地卖给他,他的计划就要受到阻碍。撒寇便把向波找来,要他卖地。种田人,地是命根子,向波无论怎样也不肯卖。撒寇想了一个毒计,把向波欠他的旧债65块钱,七算八算变成了235块零8毛,并且告到了法院。向波是个老实人,他过去还撒寇的钱,从没有得到过一张收据。在法院对质,向波空口无凭,结果,被法院判决在三个月内还清债款,过期就要把他的土地和房屋作抵押。

向波到处奔走,告贷无门。在走投无路之际,有一位好心的邻居告诉他,还是到加尔各答去挣钱容易,城里遍地是黄金。向波无奈,告别了有病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芭瓦蒂,动身到加尔各答去。他的儿子格奈杨,活泼又懂事,他竟偷偷跟父亲上了火车。向波发现,为时已晚,只好带他一同上路。

到了加尔各答,人生地不熟,父子俩睡在马路上。第二天,格奈杨就着凉病倒了。世界上还是善良人多。一位叫苔蒂的小客栈女主人同情他们,把房子暂时借给向波,还给他们拿来了睡觉的铺盖。一位叫“大哥”的老人力车夫抱病教向波拉车,还帮他领了个拉车执照。向波算是有了一个职业了。他每天苦苦地干,只想多挣几个钱,还掉那笔阎王债。格奈杨为了帮助父亲,也在街头擦起了皮鞋。

三个月没剩几天了,钱,还差得很远。向波白天黑夜地拉着车。有一天,他刚拉了一次远途,正想坐下歇歇喘口气。忽然,匆匆跑来一个男人,二话没说,跳上他的车,要他赶紧去追前面一辆车上一个妖艳女人。“喂,拉车的,快点!”那男人大声催促向波。“快点!我给你两块钱!”“快,快,我给四块钱!”“再快点,六块钱!”为了这六块钱,为了满足这对男女的追逐游戏,向波拼命地跑着。可是,车跑得太快了,车轮从轴上掉了下来,向波被掀翻在地,受了重伤,昏厥过去。

向波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医生说,要在床上静养半个月,还要多吃一点补品。眼看三个月的期限快到,格奈杨急死了。为了爸爸的伤,为了尽早还清阎王债,他向一个认识的小偷要了50块钱。他用这些钱给爸爸买了水果和补药,他口袋里还剩下几十块钱。这些钱和他们已积下的钱加在一起,够还地主的债了。但是,当向波知道这些钱的来路,气得从床上爬了起来,拿起棍子抽打着儿子,责骂道:“你是庄稼人的儿子,怎么去偷?!去作贼?!”他逼着儿子把钱送还给小偷。

那天晚上,格奈杨偷偷给妈妈写了封信,告诉妈妈,爸爸病得很厉害,要妈妈赶紧来加尔各答。

三个月的期限只剩下五天了,可是钱还差50块。向波的腿还没有好,他一拐一拐地又要出去拉车,格奈杨痛苦地向神像祈祷:“不管怎么样,我要去弄50块钱。神啊,你饶恕我这一回吧!”

芭瓦蒂接到格奈杨的信后,急急忙忙就往城里赶。加尔各答是一块肮脏的土地,她一进城就碰上了流氓。她忙着奔逃时,给突如其来的汽车撞伤了。鲜血不断地从她嘴里流出来。好心的人帮着叫车,而叫来的这辆车,恰恰是向波的车。可怜的向波做梦也想不到这位鲜血淋漓的女人竟是自己的妻子。

格奈杨偷到了100块钱。他刚回家,就从“大哥”那里知道妈妈被车撞伤住院的消息。他赶紧赶到医院,见妈妈一动未动。他以为妈妈已经死了,大叫着扑了上去:“妈妈,你是因为我偷了钱才死的吗?妈妈,是我害了你啊!我以后再也不偷了。”他边哭,边把钱撕得粉碎。

向波看着妻子和儿子,心如刀绞。芭瓦蒂的血流得太多,医生说,必须输血,否则就没命了。向波只好把三个月辛辛苦苦积蓄的钱几乎全部做了她的医药费。

等芭瓦蒂伤愈出院,向波已经无法在城里生活。他带着妻子、儿子回到了乡下。乡下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早就被地主霸占了。地主的纺织厂正在兴建。向波的贫病交迫的父亲,在地主的逼迫下发了疯,走得无影无踪。

向波欲哭无泪。他看着被铁丝网圈起来的自己的土地,几乎晕昏过去。稍停,他把手伸进铁丝网,抓了一把土,带着妻子和爱子,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鉴赏】

两亩地是一部在印度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这部影片取材于印度著名人泰戈尔的同名诗篇。原诗描写一个君主抢走了农民的两亩地,农民在离开土地时撒下了芒果的种子。几年后,芒果结果实了,农民来到芒果树下,从地上拾起一个芒果,园丁看见,把他赶走了。而影片则在泰戈尔诗篇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内容。以农民向波失去土地后的悲惨命运为主线,由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反映了一个更为宽阔的社会生活面。

在本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印度电影,其主流原本是严肃而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可是到了40年代末期,却逐渐变成了低级庸俗的娱乐工具,其主要内容则是朝着逃避现实的方向发展。1952年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某种变化。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流浪者》和比马尔·罗伊执导的《两亩地》的出现是印度电影在50年代后曾经一度出现转机的重要标志。

《两亩地》的突出成就在于影片蕴含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全片体现出来的充分的民族风格。

印度亦如我国,在全国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多数。因此反映农民千百年来的悲惨生活成为印度文学艺术中取之不竭的题材。《两亩地》与一般反映穷苦农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之不同,在于它借此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印度农民是怎样在地主、高利贷者、商人的逼迫下离开自己的土地,沦为城市无产者的,并且以其全部情节内容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被迫离开土地的现象是难以用农民自己的努力来挽回的。影片中,向波在受到地主盘剥并被逼以土地作押后,曾经幻想依靠自己无休止的劳动,通过到城市赚钱来赎回土地。且不说,城市和农村同样肮脏与不合理,即使向波赚回了钱,他的两亩地也会迟早被地主夺去。这一问题的提出,无疑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鲜明的倾向性是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在这部影片里,编导者始终将抨击的矛头指向地主、资本家,而对农民、城市下层人民则寄予深刻的同情。编导者在地主这个人物身上并没有化多少笔墨,寥寥几个镜头便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他那凶恶、残忍、伪善的嘴脸。他明明是要掠夺向波的土地,可是却装出一副笑脸,似乎在为村里人办大好事。他对向波说:“我有一件大喜事要告诉你,我想把我们村来个大改变。在这儿盖个工厂,再修条大马路。给你们点电灯用电扇,你们都享福啦!”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而那些律师、执事、法官一个个貌似公正,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地主的庇护者。在向波这个人物身上,表达了创作者对劳苦农民的极大同情。这个印度的贫苦农民,是那么正直、忠厚、善良。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他想到的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解救自己,而将满腔怒火、满腹怨恨深深地藏在心底。影片中有这样两个感人的情节:向波进城后,正急着要挣钱的时候,一户向他包车的人家,告诉向波,因主人突然失业,他的孩子不能再坐车上学了。向波不言不语,还是赶去把孩子送到学校,并对孩子说:“小妹妹,4点钟我还来接你。”在向波心目中,情义比金钱更为重要。后来,他因为跌伤住了院,伤势很重,急需医治和营养。格奈杨在走投无路时,从一个小偷那里讨了钱,为父亲买回了水果和补药,而当向波知道钱的来历后,严厉斥责格奈杨,要他把东西扔出去,把钱还掉。导演在谈到本片创作意图时说过:“我要让观众知道,印度的农民虽然穷,但他们是善良的,正直的。”向波这个人物完全体现了创作者的初衷。向波的妻子是印度善良妇女的代表,她忠实于爱情,单纯得不知道灾难的降临。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接踵而至,逼着她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她在影片中的迷惘、惶惑和眼泪赢得了观众的无限同情。

影片中现实主义的另一特征,是创作者善于选择真实传神的细节,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特定的心理。向波初到加尔各答时,有一场与儿子闹误会的戏分外动人:格奈杨为了帮助父亲挣钱,偷偷去学擦皮鞋。第一天,他挣了六毛钱。他用劳动得来的钱给妈妈买了一双红手镯,余下的钱准备带回去交给爸爸。向波以为格奈杨是拿了他的钱去胡花,气得打了格奈杨一记耳光。而当他发现自己打错了以后,立刻悔恨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一把拉过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好像是第一次才认识格奈杨似的,呆呆地看了半天,口里呐呐地说:“孩子,好孩子,你打我,你打我吧!”父子深情催人泪下。即使是一些着墨不多的小角色,由于创作者从生活出发,从人物特有的个性出发,选择典型的动作、语言,也闪出了特有的光彩。如影片中巴巴拉小店的老板娘苔蒂和擦鞋童勒路就是这样。乍一看苔蒂,像个母老虎,但在她粗鲁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向波背着格奈杨去她店里住宿,因为交不出租金,准备离去。苔蒂大叫道:“嗬,你派头倒不小,回来,哼,你就那么大模大样的走路!你是想把这个病孩子在太阳底下活活的给晒死啊!你身上一个钱也没有,官架子倒不小。来,跟我来!”多么生动而有个性的语言!又如擦鞋童勒路,看见格奈杨头一次擦鞋,他抢了格奈杨的生意,又用了格奈杨的鞋油。观众看到这里,以为勒路是坏孩子,还要为格奈杨抱不平。可是过一会儿,勒路却给了格奈杨五分钱。格奈杨不要,勒路骂道:“要我揍你?叫你拿着,你以为我有意抢你生意,你是个新手,刚才那位先生穿了袜子,要是不小心,鞋油弄脏了他的袜子,那他就会抬起脚,把脚踢在你脑袋上。”多么可爱的孩子!创作者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没有对底层人物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细节和语言的。

从《两亩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同时,它又是一部极具印度民族特色的影片。该片的民族特色,不像某些印度片,仅仅体现在电影音乐和插曲、舞蹈上,而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的表达以及其他艺术处理上,都是印度的。导演比马尔·罗伊在印度电影史上以本片先开辟了现实主义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光辉道路。而值得一提的是,饰演男女主人公的印度著名演员巴尔拉什·撒尼、尼鲁帕·罗伊,饰演格奈杨的童星莱·古玛,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质朴,为影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