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印度]蚁垤》读后感

【作品提要】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叙述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因十车王曾向二王后许诺,赐给她两个恩惠,于是二王后要挟十车王流放罗摩并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罗摩的妻子悉多、弟弟罗什曼那甘愿随同流放。婆罗多得知真相后去森林寻找罗摩,让他继位。但罗摩坚辞不肯,婆罗多只得代为摄政。罗摩一行三人在森林中历尽艰险。楞伽城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的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但罗摩怀疑悉多的贞操,悉多投火自明,夫妻遂团圆。罗摩回国登基为王,阿逾陀城出现太平盛世。但罗摩听到民间又传悉多不算贞女,遗弃悉多。悉多为证明自己贞洁无瑕,纵身投入裂开的大地。

【作品选录】

罗摩向萨厘雅致敬后,

他母亲为他祝愿吉祥,

他准备出发到森林里去。

完全站在达磨路上。

这位王子照亮了王路,

路上挤满了成群的人。

他用自己的道德品质,

激动了人民的内心。

贞洁的毗提诃公主

什么事情都不知悉;

她在自己心里还盘算

为太子举行灌顶典礼。

她在那里祭拜神仙,

她衷心欢悦感恩图报;

这位精通君王达磨的女子,

盼望着那个王子来到。

罗摩走进了自己的房子,

这房子装饰得非常华丽;

里面挤满了快乐的人们,

他却感到惭愧把头低。

悉多从座位上站起来,

她吃惊得浑身发抖。

她看到丈夫痛苦不堪,

浑身上下罩满了忧愁。

她看到他面色苍白,

汗出淋漓,焦躁不悦;

她愁绪满怀地对他说:

“良人哪!这可是为什么?

今天鬼宿同月亮联璧,

罗摩!木星同它们在一起;

聪明的婆罗门认为吉祥,

为什么你却这样忧愁不喜?

你那俊俏的面庞,

没有在遮阳伞下发光;

这把伞有一百条肋骨,

活像一条乌贼鱼一样。

为什么没有两把宝扇,

白得像月亮和天鹅一般,

把你那脸庞来扇拂,

脸上长着两只莲花眼?

那一群王室的伶工,

心情愉快,能言善辩,

他们经常对你唱吉祥诗,

人中英豪?今天为何不见?

那些婆罗门精通吠陀,

你本是要灌顶的国王,

为什么他们不按照仪式,

把蜜和奶油洒在你头上?

为什么所有的大臣和百姓,

还有那一些行会的首领,

城市的人民和乡村的人民,

不穿上盛装跟在你身后随行?

为什么那辆游乐宝车,

没有套上四匹骏马,

黄金鞍辔行走如飞,

在你前面奔驰飞跨?

为什么那只吉祥大象,

身上装饰着吉祥标志,

像黑云和黑色山岭一般,

英雄呀!没有在面前显示?

悦目的人!我为什么不见

你那宝座在前面抬过?

英雄呀!那宝座镶着黄金,

五彩缤纷,光辉闪烁。

既然你那灌顶的典礼,

现在已经完全准备就绪,

为什么你的面色从没有过,

一点也显露不出欢喜?”

她就这样问个不停,

罗摩对她开口说话:

“我已经被流放森林,

悉多呀!被父亲陛下。

我们这个家族非常大,

它知法,遵守法的指示。

悉多呀!现在我告诉你,

我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

我那父亲十车国王,

许下诺言一定遵守。

从前他曾一时高兴,

允许吉迦伊两个请求。

今天,国王已经准备好,

给我举行那灌顶典礼。

她却提出了这两个要求,

依法为自己谋求利益。

我要到弹宅迦林中,

一住就是一十四年。

太子这一个爵位,

父亲让婆罗多承担。

我现在走来瞧瞧你,

就启程到无人的林间。

在那婆罗多的面前,

你完全不要把我来谈。

因为那些欢乐的人们

不能忍受对别人称赞。

因此,对着那婆罗多,

我的德行要闭口不言。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

他对你特别不会容忍,

你在他跟前想活下去,

只能靠他对你开恩。

我一定要去维护

父亲做出的许诺。

今天就到林中去,

聪明人!你要沉着。

亲爱的!我到森林中去,

在那里只同牟尼们往还。

纯洁的人!你一定要

乐于斋戒,履行誓言。

黎明即起,遵守仪式,

礼拜供养诸位神仙;

也要对我父亲十车王

顶礼膜拜,歌唱颂赞。

我的母亲萨厘雅,

年纪已老,焦忧体弱;

你也应该对她尊敬,

一切都遵照那达磨。

对其余那几位母亲,

你都应该经常行礼。

我的这一些母亲们,

都同样对我抚爱欢喜。

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

我爱他们胜过自己的生命;

你特别应该把他们两个

看成像儿子一样的弟兄。

任何时候不能对婆罗多

做一点不愉快的事情,

因为他是国家的国王,

又是我们家族的头领。

要按照习惯服侍国王,

使得他们满意又快乐;

这样他们才会施加恩惠,

不然的话他们就发火。

亲生儿子干坏事,

他们也会被丢掉;

外人只要投己意,

国王也会把他要。

亲爱的!我就要

走向那片大森林。

美人呀!你自己

在这里住下安身。

正如你决不会

欺骗任何一个人,

你也要把我的话

牢牢地记在心。”

罗摩这样对她说了话,

可爱的说话好听的悉多,

衷心爱怜,又有点生气,

对她的丈夫把话来说:

“良人哪!父亲和母亲,

兄弟、儿子和儿媳妇,

都是各人吃各人的功德,

各人享受各人的福。

人中英豪呀!只有妻子

把丈夫的欢乐和忧愁分享。

因此,我也就算注定要

到森林里去奔波流放。

不是父亲,也不是儿子,

不是自己、母亲和亲故,

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里,

只有丈夫才是唯一的庇护。

罗摩呀!如果你今天

要到那难进的森林里,

那么我就要在你前面,

踏倒杂草还有荆棘。

要把嫉妒和忿怒都丢掉,

像带着喝剩下的水那样,

英雄呀!安心地带我走吧!

我没有干下什么罪恶勾当。

我不愿居宫阙中、云车上,

我不愿成神仙升入天庭,

任何时候都要服侍丈夫,

这样才最使我快乐高兴。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

用各种方式把我教诲。

现在不要再把我责备,

我为什么有这样行为。

住在森林里一定不会

像住在父亲宫里那样舒服。

三个世界我都不想要,

我只想忠诚于自己丈夫。

我总是把你的话来听从,

我经常克制自己履行梵行。

在弥漫着蜜香的林子里,

我同你共同欢乐啊,英雄!

罗摩呀!在树林子里,

你确实有那种能力,

把其他的人来保护,

郎呀!何况是我自己?

我经常吃果子和根茎,

这丝毫也用不着怀疑。

我决不会让你担心,

我们两个住在一起。

我要到处都看上一看,

河、山、池塘和树林。

有你这聪明的带路人,

我将无所畏惧又安心。

我将同你这英雄在一起,

满怀喜悦地去瞧一瞧

那些开满繁花的荷花池,

里面游着天鹅和迦兰陀鸟。

大眼睛的郎呀!我同你

共同享受最高的幸福。

这样享上一百个一千年,

我将永远同你在一处。

罗摩呀!即使你想

让我到天堂里去住,

虎般的人呀!没有你

我也不会感到舒服。

我将要走进那一片

难以行走的野林。

那里挤满了小鹿、

猴子和大象成群。

我将住在树林里,

好像住在父亲家中。

我敬礼你的双足,

我觉得这是光荣。

在我的思想里,

不爱另一种活法;

如果同你分离,

我就决心自杀。

请把我带去吧!

请满足我的要求!

对于你自己来说,

我不会成为赘疣。”

她虽然这样恳求,

可是这优秀的人,

他完全忠于达磨,

不愿带她进山林。

他对她说了好多话,

想扭转她的决心,

在野林里面居住

将会有万苦千辛。

(季羡林 译)

注释:

阿逾陀城十车王有三个王后,萨厘雅生子罗摩,吉迦伊生子婆罗多,须弥多罗生子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十车王年迈体衰,决定立长子罗摩为太子,以继承王位。这时,吉迦伊利用十车王从前曾经许诺赐给她两个恩惠,要挟十车王,提出一要流放罗摩十四年,二要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十车王悲痛欲绝。罗摩为了使父王不失信义,甘愿流放。

梵文dharma,意译为“法”,音译为“达磨”。这个字意思很多,归纳起来,约为两类: 一类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佛经所谓“万法皆空”的“法”,就是这个意思。一类是“法规”、“规律”,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法则,有点类似中国的“道”,西方的logos。《罗摩衍那》中的“达磨”,都是第二个意思。

指罗摩的妻子悉多。

国王即位时,以水洒身,为大典的主要活动。

【赏析】

《罗摩衍那》,书名意思是“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与《摩诃婆罗多》并称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重大贡献。在古代印度,《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成书年代约从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二三世纪。旧传本约24 000颂,新出版的精校本有18 745颂(每颂包括两行诗)。全诗共7篇,分别为《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故事结构平整,在主题、艺术手法和修辞比喻的技巧上都树立了典范。《罗摩衍那》是以王子罗摩和妻子、家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中间插入许多神话、童话、寓言、小故事等,幻想丰富,文采绚丽。这部史诗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很早就传到东南亚、西亚和中亚等地。19世纪《罗摩衍那》传到欧洲,引起了广泛重视,很快就有了意大利语、德语、英语的译本,至20世纪又有了俄语、日语译本。中国的汉语译本由季羡林先生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

史诗动人心魄之处,在于罗摩等凡人都要遵从达摩的指引,即要在善恶交织中勉力向善,并且要创造一切条件追求和实践至高至美的善。这种善与人自然本性中的喜怒哀乐及生理、生存的欲望相抵触,和种种光天化日下蠢蠢而动的恶相生相伴,主人公罗摩和悉多每一次都经受了考验,最终依靠自身的体悟和克制完成了自己的德行修为。史诗中有几次高潮,在罗摩意识到本该属于他的王权即将落到他人之手时,矛盾第一次激化。当时,国王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曾希望罗摩杀死自己,以求“两个恩惠”失效,但罗摩做到了超出常人的克制,也做出了常人所不乐意做的选择,他不但劝说父亲遵守自己的诺言,而且自己也放弃王位走向了忍辱负重的放逐之路。忠贞的妻子二话不说,跟随夫君浪迹天涯。他和妻子的选择体现出自我牺牲和遵义守信的正法精神。史诗的第二次高潮表现在悉多受到夫君猜疑嫌弃时毅然赴火自明,此时情节的张力达到了极致。这对恩爱深情的夫妻,为保全“君王之道”,避免遭人口舌,以生离死别来证明爱情和婚姻的清白。这种后人看来不通人情、违反人性的情节,正是这部史诗里所要极力表达的一种精神,那就是达摩(正法)和善。要追求至善与完美,凡人得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代价甚至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和感情。

通过阅读这部宏大的史诗,人们可以从中认识古代印度的人格典范: 男主人公罗摩武艺高强,擅长射箭,箭的速度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能一下射倒上千个魔鬼。他在净修林中与魔鬼作斗争,天地都为之变色。他品质高尚,自觉遵从达摩,为了净修林的仙人不受魔鬼欺负,不顾自己的安危,扶正祛邪。妻子悉多容貌美丽,恪守妇德,在被魔王囚禁期间经受种种诱惑和磨难,始终坚贞不屈。罗摩的两个弟弟婆罗多与罗什曼那都遵守孝悌,有着深厚感人的手足之情。这部史诗塑造了一系列道德完美的正面人物,而千年以降,他们的道德伦理依然代表着人类最普遍的美好希望。

(柳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