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布莱克·扫烟囱的孩子》经典诗文赏析
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
“扫呀,扫呀”的在那里哭哭啼啼!
“你的爹娘上哪儿去了,你讲呀?”
“他们呀都去祷告了,上了教堂。
“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
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
他们就把我拿晦气的黑衣裳一罩,
他们还教我唱起了悲伤的曲调。
“因为我显得快活, 还唱歌, 还跳舞,
他们就以为并没有把我害苦,
就跑去赞美上帝、 教士和国王,
夸他们拿我们的苦难造成了天堂。”
(卞之琳译)
首行中推出 “雪”、“乌黑”、“小东西”, 使诗对比鲜明, 色调凄清。 不独是雪, 还夹着风, 给读者以先声夺人的寒意。 把那个打扫烟囱的孩子称为“小东西”, 而且是满身乌黑, 使他在风雪世界中更显出一种可怜巴巴的样子。 他在那里哭哭啼啼地扫着烟囱。 “扫呀”一词叠用, 产生出乏力、 悲哀、 漫漫无止的感觉。风声中透出的哭声,白雪中映出的黑点, 声色共现, 衬托出无尽的孤凄之情。 诗歌这样开头, 是以浓墨重彩, 顿时唤起人们的同情。 接下来通过诗人与孩子对话的形式, 用孩子稚弱的心声, 道出对黑暗的教会势力的控诉。 诗人在风雪中不是向孩子问寒问暖, 也不问他干嘛这会儿还扫烟囱等, 而是问其爹娘的去向。乍看似乎不近人情, 细思却又最贴切入情。可是孩子回答出来的实际情况却是那么冷漠, 那么无情: “去祷告了, 上了教堂”。在孩子的进一步叙述中,一种比风雪还更摧残儿童的人为景象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 在一个教会精神桎梏着人类心灵的社会里,人生被认为是苦难和罪恶, 不容许人们不禁欲、不节制世俗的欢乐。于是, 当孩子在野地里欢欢喜喜,在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的时候, 那些让教会思想的黑色毒汁浸透了灵魂的大人们就会颤抖, 就会赶快给孩子也穿上信教的黑衣裳, 还教他们也吟唱那种与童心格格不入的悲伤曲调。当孩子仍然还要快活地唱歌跳舞时, 那些大人们就会感到亵渎了圣灵, 感到罪上加罪了。 于是他们赶快跑去赞美上帝、教士和国王, 以便能乞求主的宽恩。
这首诗选自诗人的第三个诗集《经验之歌》。 采用了诗人惯用的格律体。 通过讲述形式一气呵成。全诗分三节,每节四行,每两行押一韵。第一节以烘衬的手法,首先激起人们对身心备受摧残的儿童的怜悯之情,使人对那种热心于上帝而漠视人生的态度产生愤怒。第二节以对比方式,道出孩子对人生与宗教的直观感受,蕴含着神道与人道格格不入的深意。第三节发展了这个意思。先以“还唱歌,还跳舞”来暗示人性中追求欢乐、追求幸福的顽强的生命力。继而笔锋一转,写出那些奴役之下的善男信女们膜拜统治者、膜拜精神枷锁的十分丑态,暗中含着尖锐的讽刺。同时还通过孩子的质朴口气,对那个借以统治人类精神的天堂提出疑问,控诉它是用人们的苦难造就的。这首诗的现实感极强。第二节中的野地象征自然,在那里欢欢喜喜,可象征自然与真实感情的协调一致。第三节写孩子在罩上黑衣裳后还唱歌,还跳舞,还显得快活,这又象征着人的心灵在追求美好与光明方面的执着精神——这些都是诗人同情并强烈主张的。因此,这首诗仍不失为浪漫主义的诗篇。诗人一改其在《天真之歌》里面的那种热情歌颂耶稣天使的态度,猛烈抨击教会,控诉教会对青少年的摧残,这不能不说是诗人的思想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所发生的一大飞跃。
(林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