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罗马尼亚]考什布克》读后感

系在岸边的木排

仍在轻轻地荡漾。

流向磨房的永不休止的渠水

梦境似地细语潺潺。

月儿正在西坠,

  渐渐地沉向天边。

落下去了!突然之间,

看不清道路,分不出冈峦,

万物都被黑暗吞没了,

失去了姓名,隐没了地点。

从未见过在世界上

  像现在这样黑暗。

村庄似乎早已沉没,

山谷中阴森的树林

因为不停的摇曳已经疲倦,

正在沉沉地酣眠。

岸边的白杨不再把

  银色的树叶摇颤,

可是,雄鸡在鼓动翅膀,

打破了天空的寂静。

朝霞展开了光翼,

从鱼白渐转微红。

河边上树丛里的夜莺

  又开始婉转啼鸣!

(冯志臣 译)

【赏析】

乔治·考什布克生长于农村,所以他对乡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的很多诗歌作品都直接取材于农村生活和乡村风俗,作品中散发着乡村所特有的质朴、清新的气息。此诗收录在诗人的著名诗集《民谣和田园诗》中,它以抒情笔调描绘了夏日夜晚至黎明时分一个乡村如诗如画的图景。

诗作按照黎明出现的时间顺序展开,描写了黎明到来时自然界中的变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一开始,诗人就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点明时间:“系在岸边的木排”在水中轻轻地荡漾;流淌无休止的“渠水”默默地流向磨房;“梦境似地细语潺潺”;而此时空中的“月儿”正在慢慢向西边坠去,“渐渐地沉向天边”。飞鸟归林、月儿西坠,夜色悄悄爬过村庄的屋顶把村庄覆盖。在诗人细致入微的描绘中,整个乡村夜晚轻柔和静谧,一切在浓重的夜色之下沉寂下来。

第二节中,诗意沿着时间的推进向前滑动。“落下去了!突然之间,/看不清道路,分不出冈峦,/万物都被黑暗吞没了,/失去了姓名,隐没了地点。/从未见过在世界上/像现在这样黑暗。”随着月儿的西沉,坠入地平线,夜也越来越深了,仿佛在突然之间,在夜幕的笼罩下已经无法辨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冈峦。此时诗人所置身的整个村庄早已沉没在黑暗之中,远处山谷中巨大而阴森的树林,由于夜风的吹动不停地摇曳着,现在已经疲倦了,沉沉地酣睡。河流两岸的白杨和渡口的河水一样渐渐沉入温馨的梦乡之中,不再把银色的树叶摇颤。

整个自然界此时显得温顺、恬然,乡村中各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面对这样的情形,诗人也不免发出深深的感叹,“从未见过在世界上,像现在这样黑暗”。在前三节中,诗人极力把大自然的寂静与夜晚的黑暗描摹出来,而所描写的这一切都为后面黎明的出现作有力的铺垫。

从第四节一开始,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以“可是”起句,突兀奇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另一幅画面。雄鸡已经开始鼓动翅膀,震颤喉咙。“雄鸡一唱天下白”,嘹亮的鸣叫打破了乡村的寂静。而此时朝霞也展开了色彩斑斓的光翼,绽放出夺人的光芒,天空的颜色从鱼白渐转微红。在河边树丛栖息的夜莺,也亮出它们嘹亮的歌喉,“开始婉转啼鸣”,迎接黎明曙光的出现。从月儿西坠到黎明到来,应该是一个时间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但通过作者艺术化的处理,我们能瞬间感受到从夜晚转向天亮这一美妙的过程。

这首诗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艺术风格,将视觉、听觉、触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描景摹物时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诗人的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换,从郊野到山村,从小河到山峦,从近处到远处。景物在转换,画面在流动,为读者舒展开了一幅色彩迷离的长卷。考什布克不愧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

(李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