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道路 [土耳其]希克梅特》读后感

我的女人和我到了布莱斯特

她跳下火车,上了月台

身子越来越小 小得像

海蓝色里的一点麦粒

接着 我看到的只是铁轨

后来 她在波兰的土地上呼唤我

我没有问“你在哪儿,我的玫瑰?”

“和我来吧!”她说,我没去

火车咣当过去 好像从没停过

我淹没在悲哀之中

不久雪纷扬在沙土地上

我突然觉得她能看见我

“你忘了吗,忘了我吗?”她问

春天的泥漉漉的步点踏向天空

接着 星群落下来  栖在电线上

黑暗像雨点一样鞭打着火车

我的女人站在电线杆下

当她在我怀里时  我的心疾跳

电线杆飞过了  她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火车疾驰而过  好像从没停过

我淹没在悲哀里

我知道我无休止地依着火车生活

我一直奇怪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

永远唱着同一首亢奋的歌

远离了爱的城市 爱的女人

渴望像骨髓里发脓的伤口

我越来越捱近一个未知的目的地

(百合子 译)

【赏析】

与《我坐在大地上》的欢乐曲调、蓬勃向上的爱情相比,纳齐姆·希克梅特的这首《爱情的道路》则带给人无限的悲伤乃至于绝望——无论是对于爱情抑或是人生的其他目标。希克梅特曾有过逃亡经历,他的后半生都在异国他乡度过,终老于莫斯科;这种特殊的流浪生涯可能使他总会有一种找不到家的感觉,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异乡人。那种对自己挚爱的城市的思念当是深入骨髓的,尤其是当这个城市中又有自己深爱着的女人时。或许,我们不能把这首当作单纯的爱情诗,尽管诗的题目是“爱情的道路”,因为这里其实还潜藏着诗人的人生道路与体验。

这首诗一共五节。第一节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与恋人的分别场景。自古以来,书写分别的诗句可谓汗牛充栋,抒发恋人之间离愁别绪的诗作也精彩纷呈。相比之下,希克梅特笔下的离别是现代的,他写的是车站。希克梅特尽管没有直接写分别恋人的感情,但是每一句都暗示出那种难舍难分之情——至少能看出“我”是如此。诗人省略了她把“我”送上火车后两人之间的神态与话语,而是着重表现她离开火车后的举动。这一切都是通过“我”的眼光来展现的,她“跳”、“上”的动作尽在诗人眼底: 显然“我”在默默地望着她,看着她的身影渐渐模糊,由大到小,像一个麦粒,最后完全消散,“我”的目光中只剩下了远去的铁轨。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这些都是诗人从火车车厢中探出头来望到的情形。所以,虽然没有最后的叮咛,没有满含泪水的双眼,但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手法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跟随诗人的目光一起观看,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那离别之景、之情。

第二节是写离别之后的思念。不知道是她真的联系了“我”,还是诗人在幻想中听到了她的呼唤,呼唤他“和我来吧!”蹊跷的是,他并没有追问她到底在哪里,不知何故也没有去找寻对方,但他显然是依然深深地爱着对方——“我的玫瑰”的爱称可以证明。他似乎还生活在那离别的阴影之中,眼前晃动的总是火车,耳畔听到的也总是那咣当咣当的声响,从未停止。所以,诗人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 自从在车站分别以来,自己都是淹没在悲哀之中。“淹没”一词用得特别形象生动,它让我们想到诗人的悲哀就像河流,甚至像大海,而自己就如同一叶孤舟,在无尽的水流中摇摇晃晃,终究被悲伤的浪头打翻而沉默于汪洋之中。以水流譬喻忧愁、哀伤,诗作很有直觉的冲击力,让人回味再三。

时光流逝,冬天来临,大雪纷飞。在寒冷的冬季里,诗人眼前出现了她的身影,她似乎有些责备地问道:“你忘了吗,忘了我吗?”诗人并未回答,也不需要回答,因为他的所思所想早已经展示了他不变的爱。或许,诗人是有着什么难言之隐。他设想对方责问自己是不是忘记了昔日的爱人,这样的询问有着丰富的含义,其中有思念、担心、无奈与怅惘。诗人为了不让我们失望,在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写了春天踏向天空的脚步,这是一个极为浪漫的意象。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尽管它显得虚幻,但毕竟可以给诗人悲哀的内心带来些许的安慰。“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四节,诗人展现的似乎是梦境中的分别场面。电线杆,如同星群坠落而成的电灯,如同雨点的黑暗。当我们在离别之前相互拥抱时,我的心激动得快速跳动。她就站在电线杆下为我送别,火车开动,电线杆不停地飞过,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个或许是经过梦境加工的分别场景一直在诗人心头盘旋,所以,他被悲哀淹没也是难以避免的。这一节中的譬喻特别生动,比如以“星群落下来栖在电线上”比喻微弱的灯光像雨点一样鞭打着火车的黑暗等。

最后一节中,诗人没有像前几节那样通过描写场景、通过想象或幻想来抒发悲哀之情,而是直接议论、直接抒发心中的哀怨。他先是直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无休止地依着火车生活,为什么自己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家安定下来,而是总处于流浪之中。诗人直接叙说自己远离了所爱的城市、女人,不知道未来的目的地是什么,但内心却一直抱有一个坚定的追求,而那渴望——对家园、女人的渴望是刻骨铭心的。诗人用了让人有些受不了的比喻——骨髓里发脓的伤口,渴望与悲哀是成反比例的,愈是强烈的渴望如果没有实现或实现的可能很小的话,愈是会带来深深的悲哀,确实是深入骨髓的。

离别、思念、忧伤——这就是诗人试图展现给我们的,也让我们一同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楚。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