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
瑟瑟冬日晚,难御此夜寒。
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塞频作响,俯首嗽连连。
捻髭空自许,难御彻骨寒。
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虽尽我所有,难御此夜寒。
贫尤甚我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
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
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条条垂在肩。
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
妻儿伏脚下,父母偎身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
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
声微细如线,力竭软如棉。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烈焰。
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
手执笞杖来,催逼田税钱。
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忧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刘振瀛译)
【赏析】
山上忆良是日本古代著名的平民诗人。从出生到逝世, 山上忆良经历了天智、天武、持统、元明、元正六个朝代。在此期间,日本先后爆发了“壬申之乱”、制定大室“律令”、“平京城迁都”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逐步由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由于租、庸、调的负担,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山上忆良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苦难的年代里,在忧郁、苦闷和矛盾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公元716年,山上忆良被任命为国守官职。国守主要是安抚百姓,劝课农田。这使山上忆良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下层民众,体察民情,了解地方农民的生活状况。67岁时,他又被任命为筑前国守前往远离京城的筑紫(筑前地方的首府)。多年的下层官吏生活使山上忆良亲眼目睹了人民的疾苦,亲身经历了世道的沧桑。面对社会的动荡、政治的紊乱,山上忆良终于在离任返京之前,创作出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光辉诗篇《贫穷问答歌》。
《贫穷问答歌》收录在《万叶集》第五卷“杂歌”中。诗歌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农奴,更是全部被剥削阶级。诗人由于自己冬夜因屋漏、雨侵、寒迫无法入睡的窘境想到那些更为穷困的劳动者。“贫尤甚我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诗人不拘于自己一人之寒暖,不囿于自己一人之哀乐,而大声疾呼天下更贫穷的人将怎样度这艰难的世道。这与我国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所表现的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多么相似。这种对于人民的悬挂,为人民的呼喊,在当时的万叶歌坛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诗人山上忆良不同于其他日本古代诗人的特征之所在。
这一问只是诗人为了引出下文的情境而发出的,那则更是令人怵目惊心:“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妻儿伏脚下,父母偎枕边。/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一家人在这种穷愁潦倒之际,更有里长前来催租催命。凶残无情的剥削者的出现,顿使诗中的哀叹、悲啼汇成一股强烈的控诉声浪,锋芒直指阶级分化、贫富不均、压迫深重的社会制度:“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虽然这感慨喟叹还显得声弱气低,但已清楚显示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清醒认识。
山上忆良的诗歌可以说交织着人生的苦闷和贫穷的苦楚,吐露自己的真情。他并非只发自己的个人之叹,而是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感叹相共鸣,甚至还注目于贫富的悬殊和横征暴敛的世态,这方面的吟咏在和歌史上是少有朋类的,中古以后,无人继承他的诗风。这同日本那些吟咏风花雪月,舒散个人闲情逸致的文学大相径庭,他的诗歌经常被后人引用来说明当时的历史情况。《贫穷问答歌》也因此在万叶歌坛上卓然高标,慷慨悲歌,大放异彩。
山上忆良的代表作《贫穷问答歌》不仅具有反映民生疾苦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在诗歌的形式上,山上忆良的和歌创作,常以汉文作序,以序述志,以长歌吟咏人间的贫苦,世道的沧桑,个人的哀思,以反歌作为归结和补充,颇似我国文学中的“赋”,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汉诗词汇及和歌固有的修辞手段,在风格上苍凉悲壮,跌宕起伏,撼人心弦。《贫穷问答歌》就是以这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以两个穷人的问答的形式写成,上阕是贫者问歌,下阕是穷者答歌,最后附上一首《反歌》。问歌描写一个风雪交加之夜,贫者衣单被薄,苦寒难当,虽然蒙头盖脸披麻衣,但穿尽所有夜犹寒。由此,贫者推及己人,想到“贫尤甚我者”,定是“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答歌更进一步以穷者家族冻馁生活的真实写照,肯定地回答了贫者的推测。以贫穷者的问答的形式作歌,在山上忆良以前的日本和歌中还没有作者运用这样的素材。《贫穷问答歌》一问一答,不加修饰,直陈其事,显得活泼亲切,这正有别于古诗的平板、拘谨。所以不论是问者的发问,还是答者的作答,都使人感到真实亲切。“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难御此夜寒。”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就把一个贫穷文士的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整首诗的基调虽然表现的是一种压抑的怆然悲冷之情,不过,作者并未呼天抢地、怨天尤人,而是在凄苦中求平和。《贫穷问答歌》可以说与我国“变风”、“变雅”十分近似,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怨诗”。由此可见,山上忆良深受《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影响。《贫穷问答歌》一诗几乎是日本“讽喻诗”的滥觞。诗人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把普遍的社会现象或劳苦民众的思想感情压缩在凝炼的诗歌形式中,有时甚至概括在一两句诗里,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山上忆良的作品,留传下来的不足百篇。但他切中现实的诗作在日本古代诗歌宝库中却首屈一指,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创作时代。在《万叶集》中以柿本人麻吕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的作品多是奉承天皇的应诏诗或为贵族豪门唱赞歌的诗句,其他诗人的作品也大都以抒发个人内心感情为主,极少有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诗篇。因此,在崇尚“清纯”美的日本古典文学中,山上忆良的现实主义作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山上忆良高出于同期其他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割精析微,大胆地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真实社会风貌,可称为万叶诗歌中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奇葩。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他在日本古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他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江功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