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化成了玻璃·薄伽丘》读后感|赏析

江河化成了玻璃而凝固,

 寒气把溪流严严封锁,

 山岭平原被白雪包裹,

百草枯萎,树木一片光秃;

鸟雀的天性被严冬压住,

 噤声不唱,保持着沉默,

 一切生物为北风所迫,

只得隐居深藏,潜伏不出。

唯独我却在悲伤中燃烧,

与此熊熊烈焰相比,

火山都算不上火花一粒!

我日夜哭泣着合掌求告,

向我的主人哀求一点水,

却求不到哪怕小小一滴。

(飞白译)

【赏析】

乔伐尼·薄伽丘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支配他在《十日谈》以前的文学活动的,是他对一位贵妇的爱情。1336年,在圣·罗伦佐的小教堂里,他与一位名叫玛丽亚·阿基诺的女子邂逅相遇,这位女子日后就成了他的“贝雅特丽齐”。薄伽丘叫她菲娅美达。她比人大一岁,是国王罗伯特的生女,当时已嫁给阿基诺公爵。开始他们的接触只局限于宫廷礼仪的范围,不久,玛丽亚就成了薄伽丘的情妇。但后来,她又投入了别人的怀抱。痛苦万分的薄伽丘写了许多十四行诗来宣泄自己的感情,这些诗日后成了意大利诗歌中最悲怆动人的篇章。《江河化成了玻璃》就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

把这首爱情诗与但丁写给贝雅特丽齐的爱情诗相比,可明显看出两者的差异。不可否认,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情是真挚的、强烈的,不过这种感情经过基督教思想的过滤,已净化为一种类似上帝之爱的宗教情感。而在薄伽丘的诗里,我们体味到的是一种活生生的尘世人的情感。他毫不掩饰地向世人坦露自己的悲伤,把泪水与情欲、祈求与哭泣一并献上。这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关心人、尊重人,把人看得与神一般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首诗构思十分巧妙。开头两小节诗人不惜笔墨渲染出一幅萧瑟的冬景,一切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无生气、无动感——凝固的江河、白雪包裹的山岭、枯萎的百草、沉默的鸟雀等等,暗示了诗人失恋后的绝望心情。第三节一转,出现了生气勃勃、象征情欲的“火”的意象,表明诗人心中仍深深地爱着那个已经不爱他的女人。这样,冬日与春心、严寒与灼热、绝望与希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更加深了诗的悲怆情调。这种情调通过最后一小节的“哭泣”和“哀求”,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强化。

(张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