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怕骄阳晒蒸·莎士比亚》读后感|赏析

不用再怕骄阳晒蒸,

  不用再怕寒风凛冽;

 世间工作你已完成,

  领了工资回家安息。

 才子娇娃同归泉壤,

 正像扫烟囱人一样。

不用再怕贵人嗔怒,

  你已超脱暴君威力;

 无须再为衣食忧虑,

  芦苇橡树了无区别。

 健儿身手,学士心灵,

 帝王蝼蚁同化埃尘。

不用再怕闪电光亮,

  不用再怕雷霆暴作;

 何须畏惧谗人诽谤,

  你已阅尽世间忧乐。

 无限尘寰痴男怨女,

 人天一别,埋愁黄土。

没有巫师把你惊动!

  没有符咒扰你魂魄!

 野鬼游魂远离坟冢!

  孤兔不来侵你骸骨!

 瞑目安眠,归于寂灭;

 墓草长新,永留追忆!

(朱生豪译)

【赏析】

莎士比亚的《不用再怕骄阳晒蒸》(选自《辛白林》),是一首挽歌,与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颇有些相近之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忧伤反而鼓盆而歌。针对好朋友惠子的责问,庄子说,人的一生正像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安寝于天地之间,所以用不着嚎啕大哭。如果说庄子把死亡看做是一种自然的回归,那么莎士比亚则把死亡看作是一种人生苦难的解脱。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死亡的形态都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安眠歇息,是一件幸事。只是对莎翁笔下的死者来说,要想求得死亡谈何容易!他必须得付出一生的辛劳才能换来“回家安息”的酬劳,必须得用一世的多灾多难才能换取永恒的安眠,这是多么巨大的代价!

诗歌的前三节都以死者摆脱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来告慰亡灵,着眼点放在死者生前,其中第一诗节着重强调死者在人世间付出的辛劳,第二诗节着眼于死者所受的暴政的压制,第三诗节主要叙述死者所受的迫害。最后一个诗节与前三个诗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着眼点放在死者身后。死者身后没有任何侵扰、诅咒和迫害,而是伴着萋萋芳草安眠于地下。人生一世,难免种种挫折和不幸,其中死亡可谓人生的一大不幸,但是当死亡被看作是睡眠和休息的时候,无论对死者还是对活着的人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慰藉。与此相对应,诗歌采取一种舒缓、平和、哀婉的叙述语气,使读者感受到一颗洞悉一切、历尽沧桑的心灵在告慰亡灵,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

死亡就是长眠,就是解脱,关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多有论及,但莎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借用一系列贴近自然的象征意象对世间的种种不平加以挞伐。诗歌中出现的芦苇和橡树分别象征着小民和权贵,而骄阳、寒风、闪电、雷霆等则象征着世间种种的不幸、灾难、愁苦,有的是天愆,但更多的却是人为的不平和不公,如“贵人”、“暴君”和“谗人”之流对平民百姓的压制和迫害。但是,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也无论是迫害者还是被迫害者,面对死亡都别无选择,都要同归黄土,化作埃尘。所不同的是,死亡对于受苦受难的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于迫害者而言则是一种梦魇,因为对于前者而言,死亡是一种安息,而对于后者而言,由于作孽过多,死后魂魄恐怕难得安宁,符咒和野鬼游魂的侵扰会使之恶梦连连。

死亡是可怕的,但是当死亡被看作是劳顿辛苦一生之后的休息的时候,死亡就变成了人生的酬劳。弥尔顿借助撒旦的口说,“心灵可以让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同样的事,幸与不幸全在一念之间,这也是莎翁的《不用再怕骄阳晒蒸》对我们的启迪意义。

(闫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