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灰阑记》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高加索灰阑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的代表作之一。剧本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高加索一个山村展开了一场争执:德寇入侵时,此村的牧民迁到了远方,而邻村村民却留下来打游击,抵抗德寇,战斗间隙中规划了恢复建设的蓝图。然而这时,村子的原主人却要迁回。理由是此村地盘自古便属于他们。邻村村民没有更多争辩,只请“主人”看了《灰阑记》这出戏:

古代的格鲁吉亚发生了一场暴动,总督被砍了头,总督夫人为了多带几件衣服,把儿子米歇尔交给女仆格鲁雪,自己逃命去了。格鲁雪可怜孩子,准备将他带到北山,寄养在哥哥家中;路上她为逃避铁甲兵的追捕,受尽饥寒凌辱,终于带着米歇尔到达了哥哥家。哥哥见妹妹带回一个孩子,以为她不正经,加上妻子的嘲讽,更怕为养活妹妹而破费家产,于是让格鲁雪立即嫁给邻村一个快病死的男子,这样既可堵外人的嘴,又可保持妹妹的贞洁。格鲁雪被迫嫁了过去。二年后,外逃的格鲁吉亚大公卷土重来,恢复了统治。总督夫人也回来了。但是,总督已死,其财产只有其子可继承。总督夫人派铁甲兵到处搜访。终于在格鲁雪家中将孩子带走。格鲁雪从孩子生下后就在苦难中养育着他,而总督夫人在紧要关头却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格鲁雪决心不承认这孩子是总督夫人的。于是这件事就由法官阿兹达克来评断。阿兹达克是一个出身穷苦的聪明大胆的法官,他常常不畏强暴,为下层人主持正义。而这一次断案,他感到很为难,思考再三后,他想出一个办法:用石灰在地上画一个白圈(灰阑),孩子站在圈内,都自称为孩子母亲的总督夫人和格鲁雪分两边站在圈外抓住孩子的双臂,象拔河一样,谁胜孩子就归谁。结果,格鲁雪一连两次放弃了争夺孩子的“比赛”。这时阿兹达克宣判道:孩子归格鲁雪,因为她怕拖坏了孩子,这才是做母亲应有的本能。而总督夫人却没有这种顾虑,这说明她并不爱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财产才要孩子。

总督夫人和女仆格鲁雪这两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总督夫人在危难之际为多带走几件衣物,竟抛下亲身儿子;然而当公爵复辟后,为获得遗产,她又不顾一切地要从别人手里夺回孩子。有钱就是亲骨肉,无钱母子不相认。这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剥削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纯金钱关系。而格鲁雪这个下层妇女却是那样仁慈宽厚,明理豁达。她明白虽然总督是那样地凶残,然而不懂事的婴儿是无辜的,因此负起了解救和养育孩子的担子。她为此受苦受累受辱而始终不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不过,她并非基督徒般地去为“上帝”而献身,她要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坚持孩子应归自己所有。《高加索灰阑记》是借用我国元代杂剧《包侍制智赚灰阑记》并溶进作者自己的思想而成。此剧打破了欧洲传统戏剧的分幕分场的手法,而是采用分段式,按照剧情而将全剧分为既可独立又前后连贯的场景。剧情的展开主要为叙述式而非体现式,所以作者在剧中加进了歌唱、字幕和画外音等艺术手段,把观众变成评判者而不是仅仅从剧中获得艺术享受,从而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和扩大了戏剧的表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