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章》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章》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诗人庞德(1885—1972)的组诗。诗人于1917年开始这部诗的创作。经过52年的不断扩充,作品才于1969年最后形成目前这个规模:全诗109个完整诗章,另加8章“诗稿和未完成稿”。

诗人的创作意图是要撰写一部“包容历史”的史诗。诗人在艺术上追慕但丁,在这部组诗中他也采用《神曲》的三段式结构。首先,作品企图表现人类文明的三个侧面:1.西方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人物,如政治家、军人、金融家;2.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如书籍、文献; 3.艺术创作和艺术天才。同时,作品也刻意表现人类历史的三个重要时期:1.古代社会;2.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 3.现代社会。

通观全篇,根据它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将组诗归纳为四个主题:“马拉特斯塔诗章”,“美国诗章,”“中国历史诗章”和“比萨诗章。”作为一部“包容历史”的组诗,作品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世界、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有一定的针砭和揭露。但是,诗人在寻求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途径时,却常常推出一些古老落后的伦理思想和社会秩序,甚至推崇一些反动的历史人物。他厌倦现代社会,把现代伦敦比拟为地狱,却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幻想为天堂;他推崇15世纪威尼斯军人西基斯蒙多,马拉特斯塔,希望现代社会出现这样一个扶持艺术事业的大人物。庞德崇拜杰佛逊、约翰·坤西·亚当斯、凡·伯仁以及约翰·亚当斯这4个美国总统,在诗中分别为这4位美国历史人物歌功颂德,他认为现代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如古代中国由儒家思想所统治的“安贫乐道”的封建主义社会,他将现代经济秩序与古代中国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作对比。他还描述孔子的儒学以及孔子伦理思想给古代中国带来的“升平”。庞德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虽然有渊博的知识,但他的历史观却常常是偏执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产生幻想。组诗的第21章把墨索里尼当作时代英雄来吹嘘。由于他投靠法西斯,1943年他被抓获,作为战犯被关押在比萨附近,等待押送到美国治判国罪。这期间,深陷囹圄的他还顽固地坚持对法西斯主义的幻想,觉得自己穿过了“灵魂的黑夜”看见了爱之女神。他将这期间的感受和经历附以诗魂,完成了“比萨诗章”。“比萨诗章”虽然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于1948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博林根”诗奖,但其吹捧墨索里尼的思想内容还是受到否定。

作品气势恢宏,纵横捭阖,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许多开拓性的突破。为了“包容历史,”诗人常常直接摘引文学名著、传记、信函、商业文件,甚至不假雕饰地采用诗人个人生活中的原始素材。组诗的第一章开头68行就是诗人从古希腊文原作《奥德赛》第11卷中意译下来的。诗人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表现效果,在处理各种主题时,也有意打乱连贯性。诗人没有先验地确定作品的结构和题材。他于1917年开始创作时并没有预想到《比萨诗章》的产生。这部内容复杂、充满着强烈的矛盾冲突的组诗,在一个线形的、流动的层面上,表现诗人对历史的主观认识以及诗人的自我。作品的构架是逐渐形成,而不是事先规定的。但是,在处理题材、发掘主题方面,由于诗人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更深的矛盾冲突,在企图为西方文明寻找一条正确道路时,常常作出错误的、甚至反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