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间》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红房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成名作。小说中的“红房间”是一家咖啡店,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在这里集会,讨论人生和社会问题。其中法尔克喜欢写,因将政界一些腐败现象透露给报纸被逐出官场。他曾在出版商那里做些无聊的写作,后来当上新闻记者,在报道议会的讨论时一举成名。他始终想找到一家能说真话的报纸,但却不能如愿,最后陷入悲观失望之中。法尔克的其它朋友也各有不同的命运,塞伦是画家,曾三起三落,命运不定;赫雷耶姆想当演员,爱上了剧团的女角,但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蒙塔奴斯是雕刻家,可不得不靠卖苦力生存。红房间的伙伴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四分五散,有的自杀,有的走红,却没有一个还保持着过去的理想和诚实。

《红房间》真实地描绘了19世纪末瑞典知识分子的气质、言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各自的遭遇。 几乎每个人物都自成一个类型: 法尔克向往真诚,看不惯报界的庸俗和虚伪,但他只有到处碰壁,把反抗的情绪深深埋在心底。他性格富于感情,常常在软弱和反抗之间俳徊,结果只有靠教书和收集古钱消磨一生。蒙塔奴斯尊重艺术,苦苦寻求生活的意义,但只有靠当石匠糊口,最后自杀。塞伦也同样以佯狂玩世的态度掩饰自己灵魂空虚。医生波格,则代表另一类人,他以“识时务”为名来务极端利己主义之实,甘心堕落不算,还要让法尔克和他一样。在那个社会中,他某种程度上已处于帮凶的地位。作品的社会意义,在于揭示了这些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没有出路,指出了他们都将变为匠人——教书匠、石匠、画匠……的必然结局。然而还不仅如此,在抒发苦闷时,作家也着重交待了社会背景,并对那个戕害人的社会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撕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遮羞布,揭穿了诸如教会、国会、法庭、御用工会、慈善机构、新闻报界等等这些资产阶级工具欺骗压榨人民的性质。

《红房间》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法尔克在本质上有年轻斯特林堡所具有的特征。小说不以一气呵成或环环相扣的结构见长,在布局以至行文风格上,和我国的《儒林外史》颇为相似。它有如一幅长卷,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气氛越来越浓,感染力也越来越大。斯特林堡也擅长讽刺手法。小说在揭露社会弊端时,极尽夸张讥讽之能事,如对“薪俸发放处”进行的描写,深刻嘲讽了这些御用工具的虚伪性质。小说在景物描绘、气氛渲染和生动再现生活图景方面也很有特色。作品对放荡的红房间人物和斯德哥尔摩及其周围景色进行了十分动人的描绘,在写议会会议、工会会议、妓女玛丽的房间陈设等许多章节时,都表现出作家非凡的写生本领。特别是从莫塞山俯瞰斯德哥尔摩全城的场面(第一章)的描绘,是全书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被文学史家称为运用了“光辉的印象主义技巧”。